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

2008年是中国不平静的一年,汶川地震深深地震撼着中国,其对于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自然灾害的巨大创伤,同时还有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由中国精神的热议所带来的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与争议。时至今天,这场争议似乎已经平息,但相关思考与研究却还在继续,全球伦理、全球共同追求的价值等一直是学术界、民间热议的话题,而这些话题经常与“普世价值”交杂在一起。况且源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启蒙思想的“普世价值”依然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扩张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普世价值”继续研究。当然,当前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硕,这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成果还不是很系统和全面,缺乏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分析体系和现实分析,所以有必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普世价值”。

在西方,提倡“普世价值”的现实力量主要是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而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颇有渊源,它既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曾经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又在发展过程中认同和融入资本主义之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支柱,因此,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包含的基本价值内容一个方面继承和变异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另一个方面又突出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并且社会民主主义不仅提倡“普世价值”,还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所以通过对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及其普世化追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全面地理解“普世价值”。

当前关于社会民主主义的研究著作很多,但却没有专门研究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的,只是在研究社会民主主义的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其价值观及普世追求,如侯衍社的《超越的困境:“第三条道路”价值观述评》主要是针对“第三条道路”的价值观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殷叙彝的《社会民主主义概论》、郭欣根的《民主社会主义研究》、徐崇温的《民主社会主义评析》、李宏的《另一种选择: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研究》、龚加成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探索——冷战结束后社会党国际纲领与政策的演变》、张传鹤的《全球视野下的民主社会主义研究》、邵鹏的《后冷战时代的民主社会主义研究》、刘成的《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焦风梅的《挑战与应对:西欧社会民主主义变革论析》、林建华的《冷战后欧盟诸国社会民主党政坛沉浮研究》等著作间接涉及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及相关分析。

而在论文方面,专题研究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的论文目前也没有,但有一些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介绍和分析的文章,这些论文主要研究了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历史发展、特点、内涵等内容。

1.从整体上介绍和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观

赵守运(1991,《理论探讨》)认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观是抽象的主体、虚拟的价值客体、歪曲的价值关系、臆造的价值目标、错误的价值导向,因而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郑忆石(1992,《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民主社会主义从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同时期基本价值观发展的脉络,分析了其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来源、现实背景,并分析了其改良资本主义的本质;吴忠(1992,《安徽大学学报》)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内容,并比较了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出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实质是抽象人性论,其方法与科学方法相悖,其理想与现实背反;张惟英(2002,《团结》)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人道主义的定位;梁志豪(2005,《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薛新国(2010,《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的自由观、公正观、互助观三大基本价值观,并对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大致分析;林怀艺(2006,《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党基本价值的确立及其发展;曹长盛(20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张东辉(2011,《国外理论动态》)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来源;贾中海(2011,《政治学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性质,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张有军(2013,《聊城大学学报》)从整体上研究了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基本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民主党人团结一致的基础,但社会民主党基本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周余云(2014,《当代世界》)介绍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内涵,分析了其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

2.从具体方面介绍和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某些价值观

龙佳解(1991,《湖南大学学报》)、王新堂(1991,《清华大学学报》)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观,揭示了其民主的非现实性和虚伪性;徐崇温(1991,《哲学研究》)、郑忆石(1998,《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对民主社会主义的人权观从历史、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贾少鑫(2004,《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对冷战后社会党国际人权观的新变化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其人权观有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一面;李华峰(2006,《社会主义研究》)对冷战后社会党国际的和平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合理性与局限性;禄德安(2007,《学术论坛》)研究了欧洲社会党社会公正思想与政策实践;范广军(2008,《马克思主义研究》)具体地分析了社会党国际的经济公正观的实质、局限及其启示;邹升平(2012,《社会主义研究》)研究了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民主观;林德山(2013,《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了欧洲社会党平等观发展的三个阶段;邹升平(2014,《学术论坛》)着重研究了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平等观;薛新国(2014,《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了欧洲社会党的公正理论。

3.介绍和分析后冷战时期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观

文成(2001,《国外理论动态》)介绍了欧洲社会民主主义面临新现实新挑战的基本价值观;刘中伟(2006,《中北大学学报》)介绍了在全球化与苏东剧变背景下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革新;刘文祥(2004,《河南社会科学》)、孙君健(2005,《北京工业大学学报》)、龚加成(2005,《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详细地介绍了冷战后社会党国际基本纲领、政策、价值观的演变,并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更新的必要性和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侯衍社(2009,《烟台大学学报》)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第三条道路对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更新。

上述研究成果认为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来源是启蒙思想、自由主义、基督教精神、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伦理色彩,而为了实现这些价值观念,社会民主主义不断地调整政策纲领并付诸实践,而且在全球极力推广。这些内容都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普世价值”研究相关,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如果要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普世价值”,则有些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是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中的某些内容目前没有相关成果,如社会民主主义的自由观、团结互助观;二是对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进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某些内容比较单薄,如马克思主义的团结观、公正观成果较少;三是关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主要力量(如新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行比较的成果目前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