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打造共振的生活

信不信由你,正确的呼吸方法也是需要时间来练习的。在这个为期10周的训练方案的第2周,我将指导你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都做错了。我们倾向于用胸部呼吸,而实际上,应该用下腹呼吸。(我们生来就是这样呼吸的,但现代生活的压力,加上糟糕姿势的盛行,长此以往,让我们不再这样呼吸。)一个理想的吸气与呼气的比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复位能力,帮助强化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

在接下来的10周里,我会向你介绍多种基于呼吸的训练方法,包括那些让你在吸气和呼气时与各种基于心脏的情绪(包括消极和积极情绪)连接的训练方法。例如,我教给客户的一个方法是,在呼气时,反复练习释放与痛苦相关的感觉(如愤怒、恐惧或失望),同时在心率追踪装置上监测他们的心率降低值。

但尝试之前,你需要找到你的共振呼吸频率——能使你的心率波动最大化的频率,从而使你可以更好地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并能够灵活地驾驭挑战。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普遍的共振频率是每分钟6次呼吸。[1]这个频率下的呼吸会激活共振特性,并诱发0.1赫兹心率的高幅振荡。(情绪敏感度、体能或身高等个体因素可使共振频率略高于或略低于每分钟6次。)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能在每分钟4~7次呼吸中找到自己的共振,但在超过15年的训练中,我发现我们中有一半人的呼吸频率更接近于一个更严格的范围,为每分钟5~6.5次。

你可能会想:“这个范围真的很小。每分钟呼吸6次和7次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答案是什么?这个答案让一切都变得大不相同了!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被试被分成三组,并被要求以不同的速度呼吸15分钟。[2]第一组以他们的共振频率呼吸;第二组以每分钟比他们的共振频率高1次的呼吸频率呼吸;第三组安静地坐着度过这15分钟。之后,以特定共振频率呼吸的小组出现了情绪提振、血管的收缩压降低和其他令人欣喜的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结果。

经典的身心放松技巧(如瑜伽和冥想)可以帮助你在垫子上达到接近共振的状态。但是为了让这种感觉深入你的生理,你需要进行生物反馈训练,以一种系统地锻炼压力反射和加强迷走神经张力的方式进行呼吸。你可以把共振呼吸想象成瑜伽和冥想的高性能替代品。

瓦西洛夫妇

叶夫根尼·瓦西洛博士和布罗尼亚·瓦西洛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与苏联宇航员合作时首次发现共振频率能放大心率波动幅度。一开始,瓦西洛夫妇发现当向宇航员展示电脑生成的正弦波图形,并要求他们将心率与波动匹配时,他们的心率能够实现较大的波动。瓦西洛夫妇发现,被试通常在0.076~0.107赫兹的范围内表现出最高的心率波动幅度。(赫兹是测量频率的单位,1赫兹等于每秒振动1次。)更具体地说,被试通常以约0.1赫兹的频率产生最大心率波动,每分钟呼吸6次。

瓦西洛夫妇将个体产生最高心率振幅和血压变化幅度的比值标记为个体的共振频率。从那时起,这一共振频率就成功地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抑郁、焦虑、高血压、哮喘、肠易激综合征、失眠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3]

共振呼吸

在意大利一项针对23名健康成年人的研究中,诵读《圣母颂》或冥想唱诵“om-mani-padme-om”可使呼吸减慢到几乎正好为每分钟6次(0.1赫兹)。[4]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诵读祷文或唱诵所产生的效果与缓慢呼吸相似,增强了压力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