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震惊的阅卷组

城郊,一处安保严密的场所,这里是今年蓝星联邦江南行省高考语文阅卷的总基地。

空调冷气开得极足,将盛夏的暑气隔绝在外,却驱不散室内近百位阅卷老师心头的焦躁。

巨大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阅卷纪律和注意事项,但此刻,更多老师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自己电脑屏幕上那些惨不忍睹的分数。

“今年的题目……是不是有点太偏了?”一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老师,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低声对旁边的同伴抱怨。

“尤其是那道文言文断句,还有最后的作文题,‘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冲击下的自处之道’,太空泛,太宏大,学生们很难把握啊。”

他旁边的女老师是杭城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经验丰富,此刻也是眉头紧锁:

“可不是嘛。我改了快一百份了,上120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作文尤其严重,跑题的,空喊口号的,不知所云的……唉,这要是严格按标准卡,平均分怕是要创历史新低了。”

窃窃私语如同水波般在安静的阅卷大厅里扩散开来。

今年的语文卷,由号称“铁面判官”的刘铁教授亲自主持命题,其难度之大,角度之刁钻,在考试结束后就已经引发了社会热议。

现在看来,考生的实际表现,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阅卷组组长李卫,一个面容严肃、两鬓微霜的半百男子,听着周围渐起的议论声,脸色也有些凝重。

他心里清楚,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难度是必要的区分手段。

但如果难度过高,导致大部分学生成绩普遍偏低,区分度反而会下降,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舆论。

他走到张老师身后,看着她屏幕上一份得分仅有78分的试卷,沉默片刻,问道:“张老师,整体感觉怎么样?”

张老师叹了口气,推了推眼镜:“李组长,不瞒您说,情况不太乐观。基础题部分失分就不少,阅读理解能拿到一半分数的都算好的。至于作文……能得40分以上的,都算是凤毛麟角了。”

李卫点点头,又巡视了一圈,与其他几位资深老师简单交流了几句,得到的反馈大同小异。他踱回自己的位置,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犹豫了一下,还是放下了。现在就向上面反映情况,似乎为时过早,但如果完全按现有标准,恐怕……

就在这时,阅卷大厅的一个角落里,突然响起一声压抑不住的惊呼。

“这……这怎么可能?!”

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环境下显得格外突兀。

所有人都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正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电脑屏幕,双手甚至有些微微颤抖。

这位女老师叫林薇,刚参加工作两年,是第一次被抽调参加高考阅卷,负责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部分的复核工作。此刻,她像是看到了什么颠覆认知的事情。

李卫眉头一皱,快步走了过去:“小林,怎么回事?保持安静!”

林薇抬起头,脸色因为激动而有些涨红,指着屏幕,声音都有些变调:“李……李组长,您看这份卷子!这份卷子!”

李卫低头看去。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份已经由机器初步扫描判分的答题卡。

前面客观题部分,赫然是一片鲜红的对勾,没有任何错误。

这虽然难得,但在茫茫多的试卷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两份。

“客观题满分,不错。怎么了?”李卫有些不解。

“不是……您……您往后看!”林薇急促地滑动鼠标,屏幕切换到主观题部分。

文言文断句、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

每一道题的得分框里,都清晰地标注着该题的满分值!判分老师给出的每一个得分,都与标准答案的满分完全一致!

李卫的呼吸也开始变得急促起来。

他自己就是资深语文教师,深知这些主观题想要拿到满分有多难,尤其是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往往需要极其精准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差一个字、一个角度,都可能被扣分。

“这……判分老师是不是……”他下意识地怀疑是不是判分环节出了问题。

“不是的!”林薇连忙摇头。

“这份卷子经过了两位老师的双评,而且因为分数异常高,系统自动提交给了复核组,我就是复核员。两位老师给出的分数几乎完全一致,判分依据写得非常详细,都认为这份答卷的回答堪称完美,找不到任何扣分点!”

李卫的心脏猛地一跳。他接过鼠标,亲自将这份试卷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

客观题,全对。

文言文部分,断句精准,翻译信达雅兼备,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甚至超出了参考答案的范畴,引经据典,鞭辟入里。

诗歌鉴赏,意境、手法、情感分析得丝丝入扣,语言表达凝练优美,仿佛不是在答题,而是在进行一次文学评论。

现代文阅读,无论是信息筛选、观点提炼,还是深层含义的挖掘,都精准得如同手术刀一般。

最后,他点开了那道被誉为“地狱难度”的作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苍劲有力又不失灵动的标题——《执“常”驭“变”,人生之舟行稳致远》。

好标题!李卫心中暗赞。

这个标题精准地扣住了“坚守”与“变通”的核心关系,并用“常”与“变”这对哲学概念提升了思辨的层次,“行稳致远”则点明了论点和价值取向,大气磅礴。

她定了定神,开始阅读正文。

开篇即引经据典,从《中庸》的“致中和”谈到《易经》的“变通趋时”,迅速切入“坚守(常)”与“变通(变)”的辩证关系。

主体段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从王安石变法的“坚守”理想与“变通”不足,到改革开放的“坚守”社会主义根本与“变通”市场经济手段;从科学研究中“坚守”公理与“变通”实验方法的统一,到个人成长中“坚守”原则底线与“变通”适应环境的智慧……

论据翔实,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分析鞭辟入里,逻辑层层递进。

更难得的是,文章并非简单的论据堆砌,而是将“常”与“变”的哲学思辨贯穿始终,探讨了二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侧重、转化与融合。

语言表达更是炉火纯青,既有文言的典雅蕴藉,又不乏现代的流畅犀利,时而排比对偶,气势恢宏,时而短句点睛,意蕴深长。

通篇读下来,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又如高山仰止。

这篇文章,立意之高远,结构之精巧,语言之优美,思想之深刻,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水平,甚至让陈晓雅这位常年浸淫文学的语文教师都自愧弗如。

这立意!这气魄!这文笔!

李卫的手也开始微微颤抖起来。

他快速浏览下去,整篇文章旁征博引,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西方科技哲学到东方智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语言老练又不失锐气,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科技的独到见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给出的“自处之道”,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

阅卷标准里,作文满分是60分。而眼前这篇作文,两位判分老师,以及复核组,都一致给出了——60分!

整张试卷,150分。一分未扣!

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