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作为新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国际学界对欧亚经济联盟都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关注,且各有侧重。

俄罗斯学术界高度关注欧亚经济联盟,[2]视其为对外战略的优先之一,重点讨论如何借助欧亚经济联盟,使其成为俄罗斯实现“重新复兴”的工具。正如欧亚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利雅罗斯拉夫·利萨沃利克(Yaroslav Lissovolik)所言,任何地区多边机制都是俄罗斯实现对外战略的手段和工具。[3]在实践层面,即在如何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及欧亚一体化进程问题上,俄学术界分歧明显。如在战略方向选择上,是西进,优先与欧盟对接,承认美元霸权地位,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还是东进,稳住中亚,进军亚太,推动卢布地区化,构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经济体系。[4]也有观点提出,欧亚经济联盟应该首先关注自身,以解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为优先。俄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斯维特拉娜·格林金娜(Svetlana Glinkina)指出,欧亚经济联盟富有生命力的前提是能否解决以下问题:能否改变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以能源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能否改变成员国经济有增长,却无现代化的窘境?能否在争夺原苏联地区影响力中与周边地缘政治经济力量开展有效竞争等诸如此类问题。[5]再比如欧亚经济联盟发展的主导力问题,自由主义学者主张相关主权应让渡于超国家多边机制,强化欧亚经济联盟的制度领导力;而保守主义学者更倾向俄罗斯为主导,多边机制为辅的制度结构,不主张向超国家机制让渡过多的主权。[6]

与俄罗斯学术界关注重点不同的是,其他成员国对欧亚经济联盟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本国现实利益出发,在保证政治独立、主权完整前提下,研究如何与俄罗斯处理一体化合作关系。进一步来看,各成员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哈萨克斯坦学者侧重能源、商品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研究;[7]白俄罗斯学者重视工业合作和工业产品出口问题的研究;[8]吉尔吉斯斯坦学者重视商品贸易、劳动移民和吸引投资方面的研究;[9]亚美尼亚学者关注的是商品贸易、能源安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移民等问题。[10]

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对欧亚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亦有研究,其特点是:第一,普遍从地缘政治、俄罗斯“一极”战略角度看待欧亚经济联盟,并认为,欧亚一体化及其机制载体是俄罗斯主导的地缘政治项目,意图重新整合原苏联地区,构建非西方的、并要与西方世界平起平坐的欧亚地区体系。第二,对欧亚经济联盟的前景持消极态度。但与美国学界普遍唱衰欧亚经济联盟不同,欧盟学界持一定的保留态度。在乌克兰危机冲击下,俄欧在后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对话机制基本失效。因此,有学者就提出,与欧亚经济联盟展开对话或许可以成为俄欧沟通的新机制,应在俄欧之间建立“共同周边”(commonneign bourhood)或“共享周边”(sharedneigh bourhood),避免“大欧洲”分裂。[11]但是,他们认为,与欧亚经济联盟对话必须放在乌克兰危机得到合理解决之后,理由是现在与欧亚经济联盟展开对话无疑承认了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的扩张,是在为经济衰弱的俄罗斯“输血”,这会助长俄的“嚣张”气焰。[12]在欧盟眼中,欧亚经济联盟既是对手,又是伙伴;既要制衡,又要对接。

与欧美不同的是,在处理与欧亚经济联盟关系时,中国并非“局外人”,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动议方及践行者。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发布《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正式启动。此后,在官方层面,中俄两国元首亲力亲为,共同推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走深走实,并在历年联合声明中做出重要指示(见表2.1)。双方经过五轮谈判、三次工作组会和两次部长级磋商,范围包括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部门合作和政府采购等10个方面,于2017年10月实质性结束经贸合作协议谈判。2018年5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正式签署经贸协定,形成双方对接合作的首个制度性安排。

表2.1 中俄元首联合声明中关于“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表述汇总

续表

在学术研究层面,中国学者对欧亚经济联盟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5年及之前,重点分析对俄罗斯主导欧亚经济联盟,再次力推区域一体化背后的战略意图。基本观点是: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强国战略、“一极”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重新整合原苏联地区的抓手。[13]第二阶段的研究是2015年下半年至今,研究重点集中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上,基本问题有二:一是“一带一盟”之间的相互关系。普遍认为,两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倡议,是追求多边互利合作的“软机制”;后者是国际组织,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硬机制”,但两者之间有诸多利益共通点,存在互补互利、多赢共赢的基础。[14]二是“一带一盟”对接的路径。学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对接到具体项目对接,都做了有益的探讨。[15]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阅可知,尽管各方研究立场、关注点不同,但对欧亚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已有较为全面、准确的宏观把握,为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中美关系波动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危与机并存。鉴于此,中国更需保持战略定力,审时度势,趋利避害,转危为机,延长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对中国而言,深入认识欧亚经济联盟的内在逻辑及运行机理,强化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巩固西部及西北周边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将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欧亚经济联盟顶层设计的理论思考是什么?其继续发展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其是否具有生命力等问题,并对新时代中国欧亚战略选择做有益的探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