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索伦部与满洲关系研究
- 黄彦震
- 2781字
- 2025-04-28 13:10:15
第一节 明末清初索伦部的基本状况
索伦部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明末清初分布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黑龙江北岸支流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大小兴安岭,是今天中国黑龙江中上游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的总称。明朝称其为“北山野人”或“女真野人”,清朝称其为索伦。明末清初索伦部仍保持着比较原始的部落组织。
“北山野人,乞列迷之别种。养鹿乘以出入,水产海驴、海豹、海猪、海牛、海狗皮,殳角、鲂须以为异物昔入贡,今不通焉。”(《全辽志》卷六,《辽东志》卷九)有学者认为:“此族所居之北山,当为三江汇合处以北的小兴安岭及外兴安岭,此族‘乘鹿以出入’则正为今鄂伦春族的先人。”[2]北山野人是通古斯女真、鄂伦春和鄂温克,丛佩远先生已在《元代的野人、吾者野人、女直野人与北山野人》一文中做了经典的推断,结论令人信服。
女真野人,又称女直野人,“性刚而贪,文面椎髻,帽缀红缨,饰以海贝,用金银锡圈为项饰。胸掩细甲,衣彩帛,垂皮条长与足齐,坠以金锡牌,间以磁石,行则琅锵有声,谓之鸦儿马吉。劲弓长矢,射山为食,不治产业。暑则野居,寒则室处,妇人饰帽垂珠珞,衣缀铜铃,死者柩悬于树”(《辽东志》卷九)。据此材料,丛佩远从狩猎、树葬、文面的风俗习惯出发,将其确定为鄂伦春人。[3]
明末清初,黑龙江北岸(包括石勒喀河流域)民族众多,分布复杂,名称混乱。俄国学者多尔基赫根据波雅尔科夫、哈巴罗夫、斯切潘诺夫的报告和俄国史料的记载,提出三种说法:第一,索伦部、萨哈查部论。明末清初,黑龙江北以索伦部为主,共同居住了索伦、达斡尔、鄂伦春三个民族。索伦民族势力强大,已经建立了汗国,即建立了政权。第二,“达呼尔地方”论。明末清初,俄国人称从贝加尔湖到东海,从黑龙江北到外兴安岭地区为“达呼尔地方”。进而将沙俄在尼布楚建的俄兵国称为“达斡尔兵国”,对其俄兵称为“达斡尔兵”。第三,三分论。明末清初,黑龙江上游的达呼尔族集团,从乌尔喀河、奥列多伊河注入黑龙江的地方,至结雅河(精奇里江)口,以族长拉夫卡伊、多沙虎尔、戈伊古达尔、班布莱伊、托尔固为首的五个集团。精奇里江流域的达呼尔族和达呼尔化的通古斯集团,从结雅河的支流乌木列坎河口附近至结雅河口附近,有以达呼尔为主的巴尔达齐、多帕塔儿、钵坎、塞洛噶、果古尔和塞布奇六个集团,达呼尔化的通古斯有巴雅噶儿、托尔欠、厄津固、杜拉及托木河的通古斯五个集团。从结雅河(精奇里江)口以下的黑龙江沿岸至小兴安岭山脉地区的果古尔(久契尔)集团,族长有托恩加、厄秋涅、俄尔托科、吉拉纳。[4]
日本学者阿南惟敬认为:“居住在黑龙江上游的部族,有索伦部、萨哈尔察部(或黑龙江)和虎尔哈部三个代表集团。”[5]这和多尔基赫的观点完全一致,索伦部、萨哈察部和虎尔哈部分别对应了黑龙江上游的达呼尔族集团、精奇里江流域的达呼尔族和达呼尔化的通古斯集团和从结雅河(精奇里江)口以下的黑龙江沿岸至小兴安岭山脉地区的果古尔(久契尔)集团。王锺翰先生指出:“包括在索伦部名称下面的达呼尔人的另一称呼应该就是萨哈尔察部。”[6]滕绍箴先生据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萨哈尔察部的达斡尔族分布情况由于资料不足,很难讲清楚。[7]尽管如此,滕绍箴将精奇里江的六个达斡尔部落依次考证分布位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清朝把黑龙江上游,雅克萨城至精奇里江之间的土地称为索伦部,这包括了以上日本学者认定的三部分地域和民族。俄人将此地称为达斡尔地方,并不意味着此地只有达斡尔一个民族,而是在精奇里江、黑龙江中游、石尔喀河流域的风俗习惯语言达斡尔化的几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有达斡尔化的通古斯人、山里通古斯人、游牧蒙古人,但是仅有达斡尔人建有城砦村屯,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当沙俄进入黑龙江中上游地区,自然首先占领城寨,夺取粮食,因此受到达斡尔人的激烈反抗,因此俄国人称此地为“达斡尔地方”。
鄂温克
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鄂温克族共分三支:第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人,共有12个大氏族,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又称雅库特,酋长是叶雷、舍尔特库等;第二支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使马鄂温克部,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叫“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又称通古斯,其中一个氏族酋长叫根特木耳;第三支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即“索伦部”本部,系指由石勒克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鄂温克人。
鄂伦春
鄂伦春与鄂温克同源,是索伦别部,“噩伦千”“奥伦千”是其自称,汉译为鄂伦春,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
俄尔吞作为族称首现于崇德五年(1640),“兀鲁苏屯之博穆博果尔索伦、俄尔吞、奇勒里、精奇里,兀赖布丁屯以东,兀木讷克、巴哈纳以西,黑龙江额尔图屯以东,阿里阐以西,两乌喇兵共六千,来袭正蓝旗后队”[8]。此时鄂伦春从索伦部落集团中被识别出来,“俄伦春者,索伦、达呼尔类也”[9],与索伦、达呼尔并列记入实录。鄂伦春生活在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源,直至库页岛上。
达斡尔
达斡尔作为族称首见于明代蒙文文献《蒙古源流》中,“天下称扎萨克图合罕,致其大国于太平,征赋于珠尔齐特、额里古特、达吉忽尔三部”[10]。珠尔齐特、额里古特、达吉忽尔三部经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续通考·三卫门》载唐顺之奏疏:嘉靖二十九年(1550),把都儿、打来孙二虏,收属东夷而居其地,遂巢穴辽蓟间。案达赉逊库登台吉,即《藩部表》库登汗,巴林三部之祖,亦即明人所称徙牧东方之小王子打来孙也。图们台吉即明人所谓土蛮,既已南徙度漠,故取供赋于珠尔齐特三部落也。或疑三部落即指三卫,珠尔齐特者福余也,存参王静安校:珠尔齐特者女真也。额里克特者卫拉也。张尔田先生校补,案珠尔齐特指海西诸部,达奇鄂尔无考,颇疑鄂尔当作果尔即古格异译,盖谓西臧也。《世杀谱》作朱尔漆忒、纳里古忒、搭吉古尔咸纳贡臣服。搭吉古尔即是指“达斡尔”。
达斡尔在崇德二年(1637)出现在俄文文献《俄国人对阿穆尔的发现和边区开发的开端》中,维季姆河的鄂温克人向哥萨克讲说达斡尔酋长巴托加的住地和生产生活方式。此时鄂温克人就能清楚地区分自己与达斡尔人。[11]
达斡尔在顺治六年(1649)出现在满文文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中,“达呼尔七村贡貂皮二百六十一”[12],此时达斡尔从索伦部落集团中被识别出来。顺治八年(1651),达斡尔酋长图隆恰、托尔加对进入结雅河的哈巴罗夫说:“我们是达斡尔人,我们的氏族世居此地,在我们治下有一千多张弓。”[13]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同,能够区分两个民族的边界。
达斡尔在康熙六年(1667)出现在汉文文献《清圣祖实录》中,打虎儿载入《清实录》,更加明确了其部族的地位,“查打虎儿有一千一百余口,未编佐领,应照例酌量编为十一佐领,设头目管辖”[14]。达斡尔沿黑龙江、精奇里江、牛满河而居,从事耕作,“他们所种庄稼种类比俄国人多,一直到石勒喀河河口都有庄稼”[15]。最著名的酋长是博穆博果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