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书让我走出孤独
戏园里的童年
那是江苏淮安,在京杭大运河和白马湖交叉的一座孤岛上,我的爷爷和他的两个兄弟住在这里,三个人三所房子。我就在这座岛上出生。
在我上小学之前,我家从小小的孤岛搬到了镇上。镇上更热闹一些,熙熙攘攘的,我家隔壁刚好是个戏园。从一年级开始,每天下午三点钟放学后我就去戏园里听戏。
戏园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跟城里的剧场不太一样。城里的剧场是精致的,大家买门票入场。戏园的观众就是镇上或者村里的人,他们差不多从上午就待在戏园里,和演员一起聊天或者打牌,只不过到了晚上,有些人是演员,有些人是观众。
很多老人会去戏园里唱戏,其中大多是文盲。虽然他们出生于旧社会,不认识字,但是能把大段的唱词给背下来,非常神奇。
下午三四点钟,我们一群小朋友就去戏园了。小时候,父母送给我一个礼物,是一台复读机,我特别喜欢,每天抱着复读机去戏园里面听戏,录很多磁带,平常翻出来听。我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记了很多台词。
我们听的淮剧比较多。淮剧里面有一出经典的选段,叫《骂城隍》,讲的是落魄书生王清明的故事。王清明来到一个破落的道观里,老道收留了他。后来,他发现道观里有一尊泥塑的城隍爷,就开始拜城隍。拜完之后觉得城隍爷没有理会他,就恼羞成怒,开始骂城隍,甚至把泥塑给打碎了。打完之后又后悔、自责,因为那老道好心收留了他,他却把人家的神像给打碎了。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这段唱词,上下学的路上经常唱。淮剧中很多小人物,老天爷对他们不公的时候,他们就会找一个宣泄情绪的渠道。
还有讲述秦香莲与陈世美故事的《铡美案》。戏台上面,包公和太后争执该不该铡陈世美,太后说不能铡,包公说要铡,全场的观众都大声起哄。
当年我接触的就是这样的民间故事,我的想象力以及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大多来自戏剧这种热闹的生活方式。
11岁离开老家之前,我听了一百多出戏,我甚至以为所有孩子的出生、成长就应该是这样的。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独特而幸福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