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得到了13副盔甲,这一事件不仅让大明王朝的丧钟敲响,也为大清王朝的近300多年的国祚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建国的故事可不光是简单的草原各部征伐,这背后有着恩恩怨怨、爱恨情仇的事,放到今天,妥妥的就是一部大男主爽文。
那么,努尔哈赤起兵的13副铠甲哪里来的呢?关于这13副盔甲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不过不管说的是哪一种,开头肯定都得提到努尔哈赤的祖父。
先说说这第一个说法。努尔哈赤出生在一个小部落的酋长家里,他的家族那可有些渊源,他的六世祖是猛哥帖木儿。在永乐三年的时候,猛哥帖木儿接受了朱棣的招抚,还进京朝贡,成为了建州卫的指挥使。这建州,就在现在的辽宁省境内。
万历二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背叛了明朝,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所杀,而他的祖父觉昌安侥幸逃脱。
这李成梁既然都已经决定对王杲赶尽杀绝,哪能放过他的子孙后代呢?于是就带兵跑到草原上去了。觉昌安只是个小部落的酋长,手下没几个人,势力单薄得很。早年他可是靠着王杲这个亲家才起家的,现在亲家没了,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对抗大明的力量,没办法,只能投靠明军,还给李成梁带路。就这么着,他们一路杀到了王杲的地盘,杀了不少人和牲畜,一个强大的部落就这么没了。
没成想,王杲的儿子阿台没死,后来他为了给父报仇,好几次骚扰边境,李成梁又得再次出征。这觉昌安和他儿子(就是努尔哈赤他爹)又去给明军带路,结果在战乱里被明军给误杀了。
努尔哈赤这时候就决定要为父报仇。他这13副铠甲,就是他祖父和父亲的遗物。
再说说这另一种说法,可就有点离奇了。故事讲述的是在抚顺有个姓佟佳的大户,为了逃避徭役,就从小吏手里花了大价钱买了一个快要倒闭的官办当铺。
这当铺开业之后,有个士兵拿了14副盔甲来死当。努尔哈赤当时在这家当铺工作,他干活儿特别麻利,这家人一看这小伙子不错,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不久之后,他祖父和父亲去世的消息就传来了,努尔哈赤想为父报仇,这岳父就把那死当的盔甲给了他,不过,这里头有一副盔甲是坏的。
显然,后一种说法是天方夜谭,毕竟努尔哈赤可是部落酋长的孙子,怎么可能去打工?
打造一副盔甲得花多少钱呢?普通棉甲一般得4到5两银子,这铠甲就更费银子了,因为它得钉钢片,平均下来就得10两。13副铠甲那就是130两银子。
再想想,明末的时候,一两银子能换140公斤的大米,按照现在的大米价格算,那可得10万多人民币。
再说了,在草原上,大多都是游牧民族,普通人家哪能拿得出这么多钱啊?而且,士兵穿的盔甲那是军队的财物,打扫战场的时候会有专人去接收,哪会有士兵拿着盔甲去死当的道理呢?
咱们继续说努尔哈赤的事儿。他当时势单力薄,对抗不了大明,就跑到建州左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那儿去骂他。为啥呢?因为努尔哈赤觉得是尼堪外兰教唆明军杀了自己的亲人,他就要求尼堪外兰去跟大明要回自己亲人的遗体。
他这么一闹,可把明朝的边将给惹恼了。他们根本就不理努尔哈赤,而且还让尼堪外兰做了建州国主。就因为有这事儿,有一段时间,大明还给女真族人取了个“建民”的蔑称。
就因为这尼堪外兰的威望一下子就大起来了,他竟然逼着努尔哈赤和他弟弟舒尔哈齐去投靠他。结果这两个人去投靠了就被软禁起来了。还好,李成梁这个人不喜欢别人一家独大,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在草原各部之间利用矛盾让他们相互制衡,从而掌控草原的局面。最后,他让他的妻子悄悄地把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给放走了。他哪能想到自己这个做法,这就相当于放虎归山了。
这努尔哈赤回到草原之后,靠着13副盔甲就开始起兵了。这一通征伐,开始走上把建州女真的各部都给统一的进程。这时候他再次问大明为啥杀自己的亲人,这大明,最后终于归还了他祖父和父亲的遗体,还送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努尔哈赤的传说确实要从那13副盔甲说起,但在他的征伐和建国过程中,三十道敕书无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女真地区,这敕书就代表着权力和财富。接受了敕书,那就得臣服于大明。有了这敕书,就可以到边疆地区和汉人做买卖,还能拿着人参、鹿茸这些东西去朝贡。朝贡可不是白给的,能换来价值更高更实用的东西,这就是赏赐。可以说,这努尔哈赤就是靠着敕书才开始发家的。
他把自己的地盘征服了,还把女真各部都统一了。因为他经常和汉人打交道,自己又喜欢看《三国演义》,就动了建国的念头,这后金可就是这么来的。
建立后金后,努尔哈赤与明军决战萨尔浒,席卷辽东,报了父仇。最终,他因病去世,享年68岁。
他死了之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朝,入关后,十三副铠甲的故事广为流传,铠甲成为清朝的重要象征,也影响了后来的八旗制度。
在这八旗制度里,铠甲分成了三等,分别是出征的时候穿的红色铠甲、守城门的白色铠甲,还有拿补助的蓝色铠甲。这宗亲手上的蓝甲越多,每个月能得的钱粮也就越多。这可是宗亲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清朝的蓝甲制度一直到乾隆时期才算是真正确定下来。就算是亲王,也最多只能得到60副蓝甲。而普通宗亲若犯错,蓝甲也不会被收回,他们依然可以按月领钱粮。可以说,蓝甲成为了宗亲们手中最稳定的“硬通货”。
这宗亲们对这蓝甲是相当重视。乾隆元年,有一位亲王就把54副盔甲给了自己的长子。他的大孙子袭爵之后成了贝勒,当时手里有24副盔甲。后来这个孙子被革爵了,他手里的爵位和铠甲就都到了叔父的孙子那里。
再后来,这个亲王的小孙子把他自己的小孩过继给了二孙子,可没想到家里不再添丁了,这个小孩只能带着叔父孙子的10副蓝甲归宗。
这叔父的小孙子,以为小孩归宗了就不该再管这10副蓝甲了,就跟宗人府说这10副蓝甲应该归他自己。这宗人府可没答应他的要求。
就经历了这么几代,这满清宗室基本上每个人手里也就剩下几副蓝甲了,离13副远着呢。要是努尔哈赤的铠甲是13副蓝甲的话,在乾隆以后的朝代,可以称得上是一骑绝尘的水平了。
当然了,努尔哈赤能凭13副盔甲就起家,那是远远超过他的后世子孙了。毕竟他的子孙,都是靠着打下来的这份家业,也就是他打下的经济基础才得以入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