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关系的萌芽

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种地、打猎、纺织等,这些都是通过技术传授而得以延续下来的活动。据说,考古学家曾在伊拉克发现了公元前1800年的一份农业公告,它的内容是告诉农民如何种地、如何灌溉、如何对付田鼠、怎样收割等,它有点像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的公共关系部门的宣传资料。

在古希腊,社会非常重视沟通方法,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修辞学》,被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是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著作。早在周朝,我国就有了类似于公共关系的观念与活动,如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与现代公共关系重视信息反馈的观点是一致的。古罗马政治家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曾被西方公共关系专家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

精选案例

南门立木

商鞅曾起草了一项改革的法令,但是他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儿,南门处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在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商鞅知道老百姓还是不相信他,于是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就越觉得不可能,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子,一点儿也不少。这件事立即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办法已经起了作用,于是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出来。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取决于在战场上的功绩,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因为做买卖和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公共关系萌芽于古代社会,萌芽的基础是对民众形象的认识。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在不自觉地从事着各种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一般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仅仅是类公共关系活动或准公共关系活动而已。

精选案例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时期,郑国人常在乡校里聚会,议论执政者。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关闭了,您看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关闭?人们早晚劳动之余到这里聚会,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关闭它呢?我听说过诚心为善以便减少怨恨,但没听说过用权势(指使用惩罚手段)来防止怨恨。还不赶快停止毁掉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如同防川,在大的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中,受伤的人一定很多,我没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导流。对于人们的议论,不如听到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苦口良药。”然明说:“我现在才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我原来的想法实在愚蠢。如果真的这样做,那郑国确实要依靠您,岂能只靠我们几个做官的呢!”此后,弱小的郑国在子产和然明的治理下,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气象。

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百姓对政事反馈的场所,并根据百姓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在执政时重视听取百姓的意见,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于世,努力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从这个事例中可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公共关系”思想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