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李纲病危

接下来几日,李承乾原本是想抓紧时间把《西游记》第一册写好,早点换取第一笔资金,却没想到从宴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开始,孔颖达、魏征、褚遂良等大儒轮番给自己授课,功课突然增加了许多,导致都没有什么时间去写书了。

不过李承乾倒也没多想,只当是古代太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所以课业繁重。

而对于李纲李师傅,因为其患有足疾的缘故,并不是每日都来给自己授课,因此李承乾也有十来日没见到他了。

可让李承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再次听到李纲消息的时候,却是从李世民身边的大太监宏宝口中,得知李纲已经病重两日了。

顺带也传来了皇帝李世民的口谕:“令太子前去李少师府中探望。”

即便是没有这道口谕,李承乾在得知李纲师傅病重的消息后,也是打算去看望一下的。

不只是单纯的尊师重道,作为自己穿越后见到的第一位历史名人,虽然只相处了半天时间,但在得知其生病的时候,却依旧产生了悲伤的情绪,或许是因为之前在自己拿出《春晓》的时候,作为师者却毫不怀疑自己学生的品行,跟后世自己曾经遇到的初中语文老师很像吧。

当初因为一个误会,家里少了两百块钱,被亲生父母认为是自己偷的,甚至追到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责骂,只有那位个子不高的语文老师,问了自己一句:“是你拿的吗?”得到自己否认的答案后,非常坚定的站出来维护自己,还陪着自己回家,把误会一点点查清楚了。

在那之后,语文老师依旧时不时的关心自己,有时候还会单独询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当时的自己还不是很懂,但也很感激语文老师,连带着原本觉得生涩难懂的古诗和文言文,也全都背了下来。

坐在马车里一边怀念着后世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间,就出了宫门。

说起来,这也是李承乾穿越过来十几天后第一次出宫,倒是有几分新鲜,掀开车帘想看看大唐百姓是否跟电视剧上一样,结果周围只能看到侍卫宫女——太子奉皇帝口谕探望臣子,出行皆有仪仗规制。

这幅阵仗摆出来,附近哪还有什么百姓?

这年头,老百姓对皇家还是非常敬畏的,街上不仅没有摆摊卖艺的,就连路过的行人见到这架势,都是赶紧窜进小巷子,宁肯绕路也要避让。

有些失望的放下帘子,看来想了解真实历史上贞观年间百姓的生活,只能等回头找个机会,换普通点的衣裳再出来转转了,反正在记忆里,自己想要出宫还是比较容易的,随便找个去见长孙冲的借口就行。

李纲师傅的府邸不远,不过一刻钟功夫就到了。

刚下马车,就看到李府旁边一棵粗壮的老树,看样子有些年份了,虽然现在已经是晚春,但光秃秃的树枝上还没长出绿叶。

抬头看了眼写着“李府”二字的牌匾,李承乾抬脚走了进去。

朱漆已经有些斑驳的大门打开,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仆迎了上来:“老奴参见太子殿下!殿下金安!”

李承乾认得此人是李师傅的管家老赵,之前拜访的时候也曾见过,上前虚扶了下,问道:“李师可还好?”

老赵一边引着一行人往院内走,一边答话:“老爷......老爷前日外出访友,结果回来就染了风寒,半夜就热了起来,不过已经请过大夫,喝了汤药,今日才稍微好些了,高热也退下了。”

直到听到这话,李承乾才稍微松了口气,毕竟老爷子年龄大了,又是在古代医疗环境这么差的情况下,若是高热不能及时退下来,身体可经受不住这么折腾。

让其余人都到外面等着,李承乾只带了小宫女青荷,和一个御医进府。

李府并不大,即便是皇帝多次赏赐,李师傅都辞而不受,因此府里并没有什么富丽的装饰和华贵摆件,绕过前厅,就是后宅。

老赵领着李承乾进了东厢房,一进屋,便被浓重的药味呛得喉头发紧,强行忍住难受,踱步来到床榻前,不过病了短短两日,床上的人就被折磨的瘦了一大圈,脸颊都凹陷进去了。

或许是刚喝过药正在休息,李纲双目紧闭,并没有注意到有人靠近。

挥手制止了老赵想要喊醒李师傅的动作,李承乾环顾了一下屋子,只见屋子里一整面墙边都摆满了书,对面的窗子旁边摆放了两盆兰草,有些病殃殃的,叶片耷拉在盆边,只有窗外种了一片竹林,此时倒是显得郁郁葱葱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张案牍摆在屋子中间,上面也是摞着一大堆书,还有一些摊开的竹简,随意的摆放着。

李承乾刚想过去看看,就听到床榻上传来一阵激烈的咳嗽声,回头一看,发现李师傅已经醒了过来。

伸手接过青荷端过来的碗,李承乾上前一步,小心的把碗沿递到李师傅的嘴边,亲自喂起水来。

连着喝了好几口,似乎恢复了些体力,李纲才把眼皮睁开,朦朦胧胧之间,发现给自己喂水的是一个小小的人影,并不是自己妻子。

连忙努力睁大了眼睛,借着窗外散进来的光,李纲这才看清,原来竟是太子殿下,想要挣扎爬起来,却被李承乾给制止住了。

“李师,勿要多礼!”李承乾一边安抚李师傅,一边把碗递给青荷,解释道:“父皇得知老师病重,特意命我前来探望。”

或许是实在没有什么力气,李纲也就不再挣扎,继续躺回床榻上,伸出右手握住李承乾:“劳烦陛下费心......老臣这般身子,却不曾想还辛苦殿下亲自前来,实在是惭愧......”

李承乾摇了摇头:“您是我的老师,学生给老师侍疾本就是天经地义,何来辛苦一说?况且老师是我大唐文华的顶梁柱,学生也还需要聆听老师的教诲,老师还需早日养好身子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