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与作者

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他早年治诗、文,后专读经,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无不融会贯通,旁及诸史、音韵,自成一家,是桐城派后期大师。当时学者评价他说:“先生根底盘深,流露于诗文者,蔚为大观,自成一家之言。而义法谨严之中,饶有渊懿冲淡之致,此为先生之所独绝也。”

虽出名门,但他不求仕途,而倾心于教育,曾在多所高等学堂任教,最主要的是被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严复聘为伦理教习,任教六年,其间编讲义多卷,有《伦理学》《诸子考略》《群经考略》《群儒考略》《十三经述要》《七经问答》《大学古本解》等。再后任教京师法政学堂时又撰成《蜕思轩读经记》及《外国文学》两书。

1914年,他应北京大学聘请任文科教授,四年后离去。其间著《史学研究法》一卷,《文学研究法》四卷二十五篇,是他于北大作为教材的讲义。

《文学研究法》是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对桐城派文论做了新的整理和阐述。杨福生先生对此书解释说:“所谓‘文学研究法’,其实应是‘文章学概论’,重点强调文章写作而非文学创作,更不是‘文学研究的方法’”,“其‘法’都作‘法度’解,意即‘研究文章写作的法度’。”

《文学研究法》在体例上模仿《文心雕龙》,内容上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轨,开了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向的先河。而其文资料丰富、行文严密、文字雅洁,确乎桐城风采,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极有参考价值。

据说,在《文学研究法》编写过程中,他“恒至日暑忘餐”,写完一段就诵读,家人朋友听得入迷,“仆御皆环听户外”。而他在授课时,“危坐诵说,神采照人,诸生受其讲授者,之于课业无不豁然贯通,造就成材者不可胜数”。

到了后来,胡适由美国归来,任北大教授,他倡导文学革命,力排桐城派古文。此时恰好有徐树铮创办学校,延请姚永朴任教务长,所以他便离开北京南下。据他的学生回忆,有次他为桐城中学第十四届学生讲课,当时他已经失明,由校工扶到课堂,但“先生凭记忆,边诵边讲,纵横捭阖,剖析入微,不仅课中正文无一字讹误,文中各家注解,也娴熟如数家珍,听课学生无不钦佩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