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上梁

五月中,地基刚打好,老天爷便跟作对似的,雨水下下停停很影响施工进展。

梁英侠女士的老天爷保佑并没有如愿,有时候上午没有,下午突然下了一阵,那这只能算半个工。

有时候下午下雨能一直连着下到第二天上午,下午复工,又算耽误了一个整天工。

梁英侠不认字更不会写字,只好拉过方堃,让拿出纸笔,努力掰着手指头道:

“你记一下,十四号下雨算半天工,十六号刘民国没来,下午又下了一场雨,除了他,每人半天工...”

方堃拿着笔,写到最后,按着自己的记忆利利索索的把后面补充完整。

“娘,你看看记全了没。”

“还行,欸,你把每个人现在做了多少天工列一下。”

方堃翻了翻白眼:“娘,我小爸每天都记着呢,不用咱们记。”

梁英侠催促道:“他记是他记,跟咱们自己记能一样么,万一记错了咋办,听我的。快点写。”

在这件事情上,或者说是在有关钱和盖房这种大事上,方堃低估了他老娘的认真程度,无奈只好认真列了表格出来。

梁英侠认字都费劲,却非要一个个确认一遍,方堃不厌其烦的指着他读一遍,母亲确认一遍。

村里这时候的道路没有水泥路,基本上多是土路,过辆车,走个压重物的三轮,一下个雨全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坑。

一连十天,方堃都没有去县城。

许安雁知道他们家在盖新房,没什么好拿的,惊喜的给了方堃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

“老师,这是哪儿来的?这套书我听说过,不过在咱们市可买不到。”

“我那个太原的朋友寄过来的,她可是早晨四点多去排的队,硬生生排了两个多小时才买了这么一册。”

《数理化自学丛书》原为六零年出版,去年十月份宣布恢复高考后,紧急加印发行。

大城市的考生排队都买不到,而且多半是‘一买多抄’,也就是一个人买来多个人滕抄。

这种稀缺程度放在他们这小县城就更恐怖了,好在今年一月份,沪上出版社扩大了产量,才让许安雁入手了这么一套。

原先在书店所能买到的教材,如《农基》《工基》这些中学教材,多是前几年仅有的教科书,内容简略,难以应对高考要求。

考生想要真正能具备应对高考的能力,多是以《数理化丛书》为核心,在辅以十年前的旧教材。

而且有的地区,如滇省的考生可以阅读《云南日报》上的知识内容,和使用省教育部门编写的复习纲要,又或者川省的《内江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复习资料》

总之办法多多,考生们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办法的通过各个渠道获得学习资料。

手里有这么一套丛书,对现在的方堃来说不能说救人于水火,更多的是聊胜于无。

他要真想高考,去年就能利索爽快的进城,哪怕数学考个零蛋,语文地理和历史的底子也足以让他拿到高分。

难在家里的安排,用自己特级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趁着第一年最简单,给大姐二哥也送进大学?

一家三个大学生,彻底改变家族命运?

他办不到,俩人底子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关键是压根学不进去,改变人生哪有这么改变的,太过想当然。

而今年则是全国统一试卷,题型分部均匀,难度适中,水平上来了,方堃考起来也有点意思,关键是时机也到了。

说到底,这一切还是源于他的实力自信。

对上许安雁的关心,他只能表现出惊喜感激,当然也不是演出来的,一个这么帮自己的人,方堃现在能做的只有口头上的感激。

理科只用看数学,这科的帮助对他极大,政治现在答起问题来,也是相当流畅,能保证不会出什么常识性错误和错误言论。

至于其他三门语文地理历史,方堃是闭眼过的,自己上辈子吃饭的家伙,估计只有等自己嗝屁埋进土里的那天,才会忘记。

六月初一,芒种,新房已经进入最后的上梁步骤。

梁英侠起了个大早,小妈他们也早早过来帮忙,蒸窝窝头,把提前洗好的一分钱钢镚儿塞进去。

窝窝头蒸三十个,钢镚儿只放十五个,用来待会儿上梁用。

农村上梁,现在远没有吊机这种机械设备,黄土屋多是木梁,砖瓦房后世是钢筋混凝土,可现在钢筋紧缺,他们用的是无钢筋混凝土,搭建木板斜坡纯依靠人力完成上梁。

上午十一点,邻里的老少爷们儿已经全部凑过来看起了热闹。

方海得了吩咐,对上老爷们儿大方的散了一根烟,方汉民现在前所未有的大方,八百多块钱都花出去了,还怕多花这几分钱?

十一点半正式上梁,烧香放炮,等最后一块梁板上去之后,三十个窝窝头从房顶上一个个抛下来。

邻里家的小子早已经蓄势待发准备争抢,先闷头抢,等确定没了之后,在一个个掰开看看有没有中一分钱。

他们老家这种习俗一直到千禧年,方堃都还亲身经历过,只可惜再往后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了,这种‘穷嗖嗖’的习俗也被扔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慢慢消失。

梁英侠女士的嘴像是合不住似的,对上谁都是一个劲儿的傻笑。

旁人多是夸儿子多有出息,梁英侠也不反驳,反而笑道:“周周也不差嘛,这孩子机灵,以后肯定是个有出息的。”

“都一样都一样,咱们做父母的操心也白操,还是得看他们自己。”

“......”

房梁一起,剩下的还有些小步骤,自家人就能解决,方汉民没有拖账,第二天直接喊工人来结账。

最后三百多块钱一花,方堃赚的那七百五彻底没了影子,家里还补了八十多。

也不能说没了影子,新房中午的房背有一大块阴凉地,他们家吃午饭也从老屋里,搬到了房背后面。

小风一吹,凉爽惬意的很。

二哥方海中间周日回来帮了几天忙,现在余下的工作方汉民和方堃自家就能完成。

房顶封水泥,因为还有起二层的打算,所有没有弄那种斜瓦片顶,余下的水泥又给院子抹平了一些。

这新的宅基地紧靠山沟,为了防止岸边一点一点被雨水冲刷,又四处搬石头,从下往上斜着垒了一层加固石墙,类似于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建房过程中,杨学兵大着胆子过来找方堃,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最后更是热情的做起了免费小工。

老同志见状也没说什么,等现在闲下来,端着碗筷才语出惊人道:

“那个杨学兵,你真相中这人了?”

方红一愣,忙不迭道:“爹,学兵这段时间的表现你也看见了,更何况他年初还救了刘翠霞母子俩,村里公社可都发奖状表扬了,反正我相信自己的眼睛。”

方汉民一叹:“那就抓紧让他找媒婆过来,你老大不小了,在拖下去谁还敢要。”

“爹你同意了?我这就去告诉学兵!”方红蹭的站了起来,说着就要回屋放碗筷。

梁英侠拦道:“现在去干啥,大晌午的一个人往东头跑,像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