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宋朝的政治文化
- 我是宋神宗,先坑自己人
- 爱做梦的机器人
- 2186字
- 2025-06-18 23:43:05
正月初二。
李先的恒隆行没有开门,他让伙计们休息到正月初八之后再来。
一早,李先从朝阳门闲逛到了南薰门,中间还在茶肆里小坐了半刻,喝了盏福建老家的香茗。
到了昌盛行附近的时候,看见行内行外,一直到大街上,都挤满了人。
“怎么就降价了!怎么就降价了!”有人在昌盛行内哭诉。
“这昌盛行不是从西北购买了一些白玉石吗?降价不是理所应当。”有看客在昌盛行外看着热闹。
今日昌盛行一开门,高启明就贴出了告示。
因为刚从西北购得一批白玉石,即将运达东京。昌盛行物料充裕,所以开始降价售卖,以满足东京城百姓之需。
白玉石的价格一口气从五十降到了四十。
既然售价下降,那回收价自然也就下降了,直接掉到了三十九贯。
消息一出,昌盛行到南薰门,都是吵翻了天。
还好高启明提前借了一些人手,稳住了秩序。
“高启明,高启明!”
“这玉石我不要了,你还我钱!”
昌盛行外热闹非凡,但最后也还是没有出什么大事情,不过很多小商人忍痛去了柜台,亏本将手中的玉石还给了昌盛行。
初二过后,初五,高启明又贴出告示,因为大雪阻道,玉石运送紧张,白玉石涨价两贯。
引得一些富商又蠢蠢欲动。
初十,告示再出,白玉石已经顺利运达东京,并且又从南方购得一批玉石,玉石价格再跌。
十六,洞庭湖中运石船遇风浪倾覆,玉石大涨。
……
整个一月,昌盛行的玉石在跌跌撞撞中,售价从五十贯降到了二十五贯,最后又爬回了四十贯。
月末最后一日,昌盛行对面,又有一家玉石茶楼开业了。
这也是高启明的商铺。
里面有众多茶桌软椅,供人休憩谈话。
按照高启明的告示,这个铺子,是给众商贾之间交易玉石所用。
以后若是大家不想把玉石直接卖回给昌盛行,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易。
……
整个正月,李先都是暗暗地观察着昌盛行的动作。
这是赵顼的密旨所要求的。
李先也被昌盛行和官家的手法震惊,这真是玩弄这些富商于手掌之间。
而且,他看得出,这只是开始罢了!
原来一介商贾,也能如此!
不过沉寂了半年,官家也让自己动起来了。
赵顼密旨中让李先将恒隆行年偿之数,从“十缗偿十二”降为了“十缗偿十缗半”。
每纳缗十,期以一载,期满之时,偿缗十又半。
另外,若是有富商需要,可以以物抵押借款。
每借缗十,期以一载,期满之时,偿缗十三。
“官家这是让自己做正经买卖?”李先疑惑。
以前的恒隆行那只有存款,没有贷款。
现在官家给的路子虽然也还是有些野,但至少看起来像是个正常买卖。
至少现在大宋高利贷这一行是挺能赚钱的,只不过没听说哪个高利贷的本钱也是别人的。
这搞不好就是给存钱的人做了嫁衣。
“呵呵!”
“无非只是一些掩饰手段罢了!”宫中,赵顼想到恒隆行,冷冽一笑。
割还是要割的,只不过一开始的方式有些太假,鱼儿不好上钩了。
……
正月里,朝廷之中,赵顼并不清闲。
初一的大朝会后,正月十四,亲临五岳观祈福,结束后又设宴赏赐群臣。
正月十八,在东京城东郊举行籍田礼。
农事,自古以来非是一般,籍田之礼,亦是如此。
去年冬的时候,尚书省工部就派人在修治朝阳门十里之外的皇家庄园,设置先农坛。
高九尺,有四处台阶,周长四十步,用青色来装饰。
又设观耕台,高五尺,周长四十步,有四处台阶,颜色和祭坛一样。
十八日上午,赵顼穿戴衮冕,手执镇圭,亲自祭祀神农后稷。
先行三献礼,又行三推礼。
行礼结束,百官致贺,又宴请群臣。
……
二十日,知同州赵尚宽、知齐州王广渊、知唐州高赋一同上言,以河北之灾况,希望恢复义仓制度,以应对灾荒等不时之需,救济百姓。
义仓始于隋朝,兴于大唐,在太祖朝时短暂行之,随后罢止。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义仓灾年显义,但是平常时候,是需要百姓去添砖加瓦,输送粮食的。
老百姓本来就是赋税要交,现在还要给义仓交东西,这就在民间引起了很多不满。
到仁宗朝时,大臣上奏复建义仓,短暂行之,后又罢止。
现在又有大臣上奏复建,赵顼现在也不是一个小白皇帝了,其中曲折也都知晓了很多。
此事先交给朝廷官员议论。
第二日,从河北回来的司马光上奏,希望恢复义仓,以应灾时。
看到司马光的札子,赵顼又想到了赵尚宽、王广渊、高赋三人。
看来此事是朝中有人发起,地方跟进的。
至于其中是否有利益纠葛,赵顼不敢肯定有,也不敢否定没有。
又或者,仅是因为大宋朝士大夫们中存在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政治文化。
从仁宗朝开始,宋朝的士大夫就开始建立起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在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显放光彩。
后又有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到了赵顼的熙宁年,大宋朝的士大夫,很多都是有抱负和理想的。
这也是赵顼的一点幸运之处。
至少这些士大夫不是单纯的坏,不是那种有家无国之徒。
过了几日,知陈留县苏涓亦上言可在陈留县设立义仓进行试点,并针对过去义仓建设中的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臣所领邑最为近畿,谨为天下州县倡率,劝谕百姓置义仓,以备水旱。条上措置事:户第一等出粟二石,第二等一石……岁丰则量其数以输,岁凶则量其数以出。”
“停藏久,则又为借贷之法,使新陈相;多寡不一,则又为通融之法,使彼此相辅。”
赵顼公示了苏涓的札子,并在朝堂中询问,“苏涓之法,可否用之?”
司马光当即站了出来,赞同苏涓设置义仓的建议。
朝堂中,王安石也赞同陈留试点义仓,他认为既利国利民,当行之。
两人并没有在此事上有什么争执。
随后,众宰相也点头肯定可以在陈留试点。
熙宁二年,王安石即将变法之时,义仓之法在司马光的推动下通过。
此事也颇让赵顼感慨。
世事无常!
都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