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就看这些大和尚的觉悟了
- 我是宋神宗,先坑自己人
- 爱做梦的机器人
- 2472字
- 2025-06-18 14:04:02
得知度牒价格暴涨,这些大和尚很不乐意。
本以为自己香客遍东京,能找人把价格打下来,但找了一圈,也没什么结果。
朝廷中,想咬他们一口的人,已经不少了。
一群和尚,守着这么多金银钱缗,德不配财!
不过赵顼的动作,还是引得了几个老臣的议论。
这度牒虽然是和尚买的,但可很多时候用的人不是他们。
赵顼是断了很多人的路啊。
大宋的寺院有免税免役特权,僧人不用交税和服徭役的。
一些人看到僧人有那么好的特权,就会选择出家来躲避赋税和徭役。
但出家不是你想出就能行的。
凡没有获得度牒而私自剃度的“僧尼”为私度,是要受到惩罚的,而且不受承认。
“出不起钱,那就自己去考!”赵顼直接怼了回去。
度牒又不是只能买,也可以通过试经考试获得,只不过这个难度非常大而已。
“佛祖的金身,不是穷鬼可以随便靠近的。”
……
赵顼把价格抬了十倍,东京城的和尚,思索一番,打算暂且不买。
既然太贵,那我还不能不买吗?
这可把三司使韩绛给急了,你们不买,我三司不就少了一笔钱。
这日子本来就紧了。
但祠部也不能强买强卖啊!
“放心,朕会让他们买的!”韩绛找到赵顼,赵顼胸有成竹地说道。
一群大和尚,念经念糊涂了,看来需要朕给你们清醒一下。
赵顼的话,让韩绛有些摸不着头脑。
“官家是要降低价格?”韩绛以为赵顼要降价,“官家,若是朝令夕改,有损官家威严。”
“降价?”赵顼摇了摇头。
“卿稍等一段时日便知。”
……
八月,余震不止,东京又震了几次。
东京突有谣言,这是因为度牒涨价,扰了佛门传承,佛祖发怒,降下了地震警示。
佛祖怒没怒,朝堂上众臣不知道。
但他们知道,天子怒了!
“现在河北灾民流离失所,民心不安。朕与朝堂诸卿夙夜忧哀,居然还有人在此造谣生事。”
“这传到河北,会如何?”
“是嫌河北不够乱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谣言,到底从哪来的!”
“回禀官家,已经查清,是上方寺的和尚在造谣。”这个时候,皇城司指挥使果断站了出来。
“上方寺的和尚?”
“不知死活的东西!”
“官家,息怒,息怒!”曾公亮站了出来,劝慰着赵顼,“不必和这些和尚一般见识。”
“一般见识?”
“这些和尚受着朝廷的恩典,却恩将仇报,扰乱社稷,实属大逆不道!”
“也不知哪家的佛祖敢降罪给朕的子民?”
于是,当日,皇城司出动!
直接冲进上方寺,将所有僧侣投进大牢,上方寺也被抄没一空。
“官家,切勿冲动!”
“这上方寺之事,应适可而止,免得释门不安,百姓惊乱。”
赵顼的动作还是太大了些,第二日,众臣纷纷进言。
“朕惩戒这些宵小之辈,只是以警其余僧院,免其再生事端,惹得河北不安,社稷不安。”
“韩相,让祠部给汴京的几座大寺庙都送几张度牒过去,以示恩慰。”
“遵旨!”韩绛道。
“官家,这是送的,还是卖的?”韩绛又突然补问了一句。
“送与卖,就看这些大和尚的觉悟了。”
“觉悟?”朝堂上的众臣看着赵顼,有种不认识的感觉。
官家跟和尚谈觉悟?
“臣明白!”韩绛完全明白当日官家的意思了。
上方寺是东京颇大的一座寺庙,这一次查抄,赵顼至少获利百万。
至于那谣言,也不过是赵顼自己放的。
吃干抹净之后,赵顼打算把其他寺庙都敲打敲打。
这度牒是官家的恩典,也能看出诸位的觉悟了。
……
大和尚的觉悟,赵顼很快就收到了。
祠部送出了几十张度牒,然后都带回了货款。
另外,其他没收到度牒恩典的寺庙,也纷纷主动来购买。
……
大和尚有觉悟,那是赵顼敲打的。
不知怎的,中枢的官员也生出了觉悟。
初九,曾公亮等人上奏说:“河朔地区遭受灾害,国家财政用度不足,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请今年官家前往郊外祭祀时,不要赐予他们金银布帛。”
赵顼看到这些老臣的上奏,心中赞赏。
这些老臣还都挺好,想着给自己省钱。
其实他恨不得把给朝廷官员的所有赏赐都停了,就发个工资。
但是赵顼也知道,老板要一直不发过节费,不发年终奖,员工会造反的!
至少他前世的时候,最讨厌这样抠搜的老板。
“此事交给翰林院,让他们拿出处理意见。”赵顼很赞赏曾公亮等人建议,但是没有立即同意。
而是将此事转给了翰林院。
克扣中书省和枢密院官员的赏赐,这种事情也还不能自己亲手来做。
这锅还是你们这些老臣和翰林院一起来背。
旨意传到翰林院,便是引起了争论。
起争论的,是王安石和司马光。
司马光在七月末的时候,便是从御史中丞的位置下来了,变成更加清闲的翰林学士。
他也更有空给赵顼讲《资治通鉴》。
不过,这也造成了此次翰林院之争。
“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两府辞赐。”司马光同意曾公亮的想法。
这也是很朴素的想法。
两府即中书省和枢密院。
不过,王安石的反应可不简单,他引出了一段典故。
“昔日常衮辞堂馔,时议以为常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唐朝时,常衮辞去政事堂的饭食,当时舆论认为常衮自己知道没有能力胜任宰相之职,应当辞去职位,而不应当只是辞去俸禄。
王安石的意思是,中书省和枢密院官员如果是饭桶官员,就应该直接辞去职位。
司马光对王安石这样的反对,有些不明所以。
常衮是常衮!
中书省和枢密院可是一番好意。
“衮辞禄,犹贤于持禄固位者。”司马光冷言回应。
“当下,财政用度不足是紧迫的事务。”司马光继续道。
“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王安石接道,“国用不足,非当今之急务也,而急于人。”
王安石说了半天,其实是对朝中诸多大臣不满。
他认为,现在朝廷财政困难,原因就是官员无能。
这些废物就不应该待在中枢。
司马光反驳:“善于管理财政的人,不过是按人头摊派赋税,搜刮百姓的钱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王安石摇头:“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曰:“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司马光以为,天下财富是恒定的,善于管理财政的人,无非是将百姓的财富,掠夺到官府而已。
两人对财富认识不同,另外一个重视国富,一个重视民富。
争论不休,一直吵到赵顼这里。
赵顼心中大笑,你俩这就迸出火花了啊!
还未变法呢?
……
八月十六,中秋刚过,昌盛行的玉石又涨价了,一块白玉十三贯,同时回收价也涨到了十二贯。
仅仅只是一贯的涨幅,还是引起了昌盛行附近很多人的注意。
“这昌盛行的白玉,到底有何作用?”
“是啊,怎么一直在涨价?”
很多人都好奇,但谁也没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