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 吕先志 李有平主编
- 2650字
- 2025-06-12 16:52:02
二、特点分析
(一)重点产业领域技术交易高频活跃,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快速增长,未来产业相关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是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技术交易活跃突出。2023年,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8960.4亿元和1.8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和42.5%,两者占到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44.4%,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占比连续10年保持在40%左右。科技创新助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2023年,先进制造自动化技术合同达2.3万项,同比增长37.8%,先进制造数字化专业设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6.3亿元,同比增长26.9%。二是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加速流动。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核电、大飞机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市场流通。全年核应用和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133.7%和48.6%。其中,C919大飞机相关配套技术合同近20项,合同成交额突破22.4亿元,平均单项合同成交额达1亿元。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技术攻坚及产业化加速推进,相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1.7亿元,实现105%的快速增长。三是绿色和新能源技术交易成为新增长点。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976.9亿元,保持34%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相关技术合同超过9000项,同比增长55%;技术合同成交额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129%。四是未来产业相关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2023年,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合同超过7000项,合同成交额达466.5亿元;6G相关技术合同65项,合同成交额达12.8亿元;元宇宙相关技术合同244项,合同成交额达8.5亿元,未来产业相关技术加速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二)企业创新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格局加快形成
当前,企业创新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从全国技术交易情况来看,2023年企业技术交易主体达10.1万家,其中新增交易主体2.5万家,增幅达到33.2%,企业展现出较强的创新韧性和活力。一是企业保持技术输出和吸纳的绝对主体地位。企业技术交易主体全年共输出技术合同64.7万项,合同成交额达5.75万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93.5%;吸纳技术合同69.6万项,合同成交额达5万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81.3%。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年共吸纳技术合同4660项,合同成交额为975.3亿元,吸纳合同项数和金额位均居全国第一。企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地位不断夯实。二是中小微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生力军。2023年,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1万亿元,同比增长42%。同时,中小微企业间技术交易保持高频活跃,技术合同成交达32.2万项,占企业间技术合同成交总数的65.2%。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间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大企业全年购买中小微企业技术4.5万项,占吸纳技术合同项数的34.3%,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格局加快形成。三是大企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创新路径。2023年,大企业主动规划科技发展路径,全年大企业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达4532.1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委托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为230亿元,同比增长17.4%,远高于2022年的1.8%的增速,主动担任创新组织者,以核心技术的创新提升产业链条中的竞争力正逐渐成为大企业的共识。
(三)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工科高校成为全国高校成果转化的“领头羊”
2023年,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动力持续释放,共输出技术合同25.5万项,合同成交额达27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和33.3%,在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取得新突破。一是高质量、高价值科技成果持续产出。2023年高校及科研院所涉及知识产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88亿元,同比增长38.9%,其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最为明显,同比增长142.7%。同时,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价格有所提升,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1.6%,单项价格超过1000万元的技术合同达1430项,较上年增加124项。二是工科高校成为全国高校成果转化的“领头羊”。2023年,全国高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前十名多数为工科高校,前十所高校输出技术合同金额达232.5亿元,占全国高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23.9%,领跑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以33.32亿元位居全国高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位。三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2023年,高校及科研院所向企业输出技术合同17.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37.3亿元,占高校及科研院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9.2%。从合同类型来看,技术开发是主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全年高校及科研院所接受企业委托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达769.4亿元,占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的六成。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合同成交额增幅较大,同比增长32.2%,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新材料技术领域,其中320余项科技成果以超过1000万元的价格转让或许可给有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断提高。
(四)重点区域技术成果交易活跃,区域间协同创新加快推进
2023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技术交易持续活跃,中心城市科创高地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提升。一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区域技术创新活力不断提升。京津冀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2万亿元,占全国的19.9%。北京呈现较强辐射效应,全年输出河北和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8.7亿元,同比增长110%,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持续推进,河北从京津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10.1亿元,占到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0%。二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创新需求旺盛,三省一市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能力同步提升。全年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9万亿元和1.02万亿元,占全国的25.9%和16.6%,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能。其中,江苏制造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异军突起,实现132.9%的高速增长。三是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虹吸效应持续增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合作不断深化。全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931.4亿元,占全国的9.6%,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深圳、广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207.4亿元,占粤港澳大湾区的比例超过70%。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技术交易更加频繁,合作更加紧密,全年向内地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17.5亿元,同比增长57.7%。
[1] 全社会研发支出,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