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而不死是为神 /老舍

入选理由

幽默诙谐的笔触,融入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对考试这一制度深入而持久的睿智讨论


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脑子严格地分成若干小块块。一块装历史,一块装化学,一块……

比如早半天考代数,下午考历史,在午饭的前后你得把脑子放在两个抽屉里,中间连一点缝子也没有才行。设若你把X+Y和1828弄到一处,或者找唐朝的指数,你的分数恐怕是要在二十上下。你要晓得,状元得来个一百分呀,得这么着:上午,你的一切得是代数,仿佛连你是黄帝的子孙和姓甚名谁,全根本不晓得。你就像刚由方程式里钻出来,全身的血脉都是X和Y。待刚一交卷,你立刻成了历史,向来没听说过代数是什么。亚历山大、秦始皇等就是你的爱人,连他们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时都知道。代数与历史千万别联宗,也别默想二者的有无关系,你是赴考呀,赶考的期间你别自居为人,你是个会吐代数,吐历史的机器。

作者简介

老舍像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老舍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解放后,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的长篇小说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耐人咀嚼。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

北京孔庙大成殿

读书人礼拜孔庙祈求得功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通过科举考得状元,或经过各种现代考试取得认证,都是中国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现实追求。

这样考下去,你把各样功课都吐个不大离,好了,你可以现原形了;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一切茫然,代数历史化学诸般武艺通通忘掉,你这才想起“妹妹我爱你”。这是种蛇蜕皮的工作,旧皮蜕尽才能自由;不然,你这条蛇不曾得到文凭,就是你爱妹妹,妹妹也不爱你,准的。

最难的是考作文。在化学与物理中间,忽然叫你“人生于世”。你的脑子本来已分成若干小块,分得四四方方,清清楚楚,忽然来了个没有准地方的东西,东扑扑个空,西扑扑个空,除了出汗没有合适的办法。你的心已冷两三天,忽然叫你拿出情绪作文,要痛快淋漓,慷慨激昂,假如题目是“爱国论”,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的心要是不跳吧,笔下便无血无泪;跳吧,下午还考物理呢。把定律们都跳出去,或是跳个乱七八糟,爱国是爱了,而定律一乱则没有人替你整理,怎办?幸而不是爱国论,是山中消夏记,心无须跳了。可是,得有诗意呀。仿佛考完代数你更文雅了似的!假如你能逃出这一关去,你便大有希望了,够分不够的,反正你死不了。被“人生于世”憋死,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考试如鞭打

在中国,读书人一直被一种思想和制度在“鞭策”着,这便是考试。自隋唐至今,科考的制度越来越完备,选择人才的手段和标准也更单一。

说回来,考试制度还是最好的制度。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

·作品赏析·

科考可以谓之我们的国粹之一,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和途径,它发展到今天,确实也积养了不少弊端。老舍先生向来幽默,他并没有言辞激烈地去批判,而是摆出非常形象的事实,将讽刺隐藏在这令人发笑的幽默中,他说:“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脑子严格的分成若干小块块。”接着他提供出一个在目前仍然存在畅行的事实,“早半天考代数,下午考历史”,并指出其中的荒唐。老舍把考试比做蛇脱皮的工作,“旧皮脱尽才能自由”,如果“你这条蛇不曾得到文凭,就是你爱妹妹,妹妹也不爱你,准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考试,从根子上无不是功利的,我们要通过金榜题名升官发财,飞黄腾达,我们要通过考试就业糊口,等等,所以,“说回来,考试制度还是最好的制度。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不管你怎么看,今天的考试依然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活动,小考、中考、高考、研考、公务员考、等级考、职称考,生活在一个考试大国里,我们大有活到老、考到老的趋势,不知道是不是在将这种科考的制度再推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