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篇

中国人的心理/马相伯

入选理由

一个睿智者对一个民族的日常审查

近代灵魂关心的开端

最简约朴素的言语触及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人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肯努力,说白些,就是好吃懒作。从这一种心理发展下去,便是亡国亡种的心理。

大家都是各顾其私,只要自己过得衣食饱暖,什么国家社会,什么公共福利,皆一概不管。就是对于国家现状抱着忧虑,表示不满的,也只是在那里嗟叹或希望“天生圣人”来替他们打江山。这里我要说件故事——据说,有两个叫化子在那儿“各言尔志”,一个说,假使我发了财,我买它五百石米,我睡在米堆里;饿的时候左边吃一口,右边吃一口,多么快活!另一个说,假使我发财,我一定买它一大堆棉絮,我睡在棉絮上头,左边冷了,向左边堆里钻钻,右边冷了,向右边堆里滚滚,岂不温暖一世!——这是一件。

又有人说:有一大群虾蟆在池塘里商量,说蚂蚁有王,蜜蜂也有王,为什么我们不要一个王,于是大家就朝着天乱叫,叫得上天不安,从天空里降下一个大木板下来!落在水面上,把这一群虾蟆吓得屁滚尿流,个个都伏在水底,不敢出头。其中有一个胆大地跑出水面,跳在木板上,以为很得意,大叫起来,其余的虾蟆也都相继跳到板上,乱叫起来。上天听得不耐烦,道,这些东西真讨厌,它们要个“王”,好!就降了一条赤练蛇下来。这条赤练蛇下来以后,便把那一群虾蟆吞得干净。凡事之不能自救,不肯牺牲,而只希望外力来拯救者,皆虾蟆之流,叫化子之续也!

作者简介

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以字行,晚号华封先生,江苏丹徒人。1862年入耶稣会,后获神学博士学位。1869年升神父。曾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 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 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1907年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委员。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马相伯像

·作品赏析·

本文写于1935年,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好吃懒做。为了说明这个现象的危害,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两个白日梦:一个是关于发财的“白日梦”。但是做梦者都是“各顾其私,只要自己过得衣食饱暖,什么国家社会,什么公共福利,皆一概不管。就是对于国家现状抱有忧虑,表示不满的,也只是在那里嗟谈或希望‘天生圣人’来替他们打江山”。做梦不是奇怪的事情,问题在于,没有行动,只能是白日梦。生活中不管大小的事情都要我们动手去做才行,但是从中国人的心理看,似乎明白这一点的人不多。另一个白日梦是希望“外力”来拯救自己。作者把这个看成是妄想,并且说,一个民族如果都这样想,则只有亡国了。除了自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救你。文章语言很平淡,但是所谈的道理却使我们惊醒,尤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有现实意义。

20世纪30年代以放映欧美影片著称的南京大戏院

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受到了日本的野蛮侵略,旷日持久的国共之战也进入白热化程度,国人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苟延残喘。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仍然采取不抵抗主义和依赖国际联盟调停的政策,一些平民百姓也是空怀忧虑之心,只在那里清谈和希望“外力”来拯救自己。图中的大戏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然繁华依旧,竟成为乱世中人们避世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