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一次元嘉北伐

刘义隆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在收回权力的同时开始安排另外一件大事——北伐。

当初,他爹两度北伐,威震天下,但是,在永初三年至景平元年的宋魏河南之战中,刘宋军队全面溃败,使得当初刘裕第二次义熙北伐的成果几乎完全落入北魏手中。

与此同时,在宋魏河南之战结束后不久,北魏皇帝拓跋嗣因病去世,时年仅十六岁的拓跋嗣长子拓跋焘继位称帝,次年改元始光元年。

年轻的北魏新君拓跋焘雄才大略,智勇双全,并积极对外发动扩张战争。始光二年(宋元嘉二年,425年),胡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病故,赫连昌继位。始光三年(宋元嘉三年,426年),不到二十岁的拓跋焘下诏御驾亲征,西征胡夏,魏军势如破竹,攻陷长安,并于始光四年(宋元嘉四年,427年)攻陷夏都统万城,赫连昌被俘,胡夏名存实亡。神麔二年(宋元嘉六年,429年),二十二岁的拓跋焘再度御驾亲征,率军北伐,北越燕然山,大破柔然。

面对日益强盛的北魏,刘义隆决定发动北伐,与魏军决战。

关于北伐的主将,刘义隆心中早有定论,他就是跟随刘义隆从荆州进京的嫡系心腹到彦之。

到彦之是刘义隆的心腹大将,在刘义隆进京以后,立刻被任命管辖禁军,对刘义隆的执政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义隆也想给这位功臣加号开府仪同三司,但是到彦之却始终没有在外朝立下足够升官的战功——当初谢晦谋反的时候,刘义隆就让到彦之担任先锋进攻,结果被谢晦打得大败。

于是,刘义隆此时就想让到彦之北伐,让他积累功勋,回来以后好借此升官。

但是,刘义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升官的前提是打胜仗,但是到彦之连谢晦那个优秀的参谋,不入流的统帅都打不过,碰上西破胡夏,北逐柔然的拓跋焘不是作死吗?

刘义隆不管那么多,他铁了心要一方面克复洛阳,一方面让到彦之立功升官。于是,刘义隆在元嘉七年(430年)三月下诏北伐,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出镇彭城,节制诸军,到彦之为统帅,节制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等宿将北伐中原。

看到这里,诸位可能会有疑问了,我前面不是说的好好的,这仗的主帅是到彦之吗,那这个长沙王刘义欣又是个什么情况?

在正式进入北伐之前,我先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刘义欣是已故的长沙景王刘道怜的嫡长子,承袭了父亲的长沙王爵。关于节制诸军的问题,这是刘宋的特色制度,也就是让一个亲王坐镇前线,作为名义上的总指挥,但并不会实际指挥军队,只是当一个吉祥物用。这点,后世也仍然有使用,最著名的比如在隋灭陈之战中,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坐镇前线作为名义上的总指挥,但是“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隋书·高颎传》),也是这种套路。

拓跋焘看到宋军大举进攻,并不想在对自己不利的春夏与刘宋军队展开决战,他想等到黄河封冻,战马膘肥体壮,有利于自己的冬天再和刘宋决战。

于是,拓跋焘干脆把黄河以南全部扔给了刘宋,把军队全部撤到北岸,所以说到彦之非常轻松,没有遇到一点阻碍地约在七八月份光复了洛阳,并派出尹冲担任司州刺史。

这时候,只有一个人洞察了魏军等待黄河封冻再打大决战的企图,那个人就是征战沙场二十年,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王仲德。

王仲德毕竟是武帝刘裕最为重用的将领之一,他敏锐地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对劲,并向到彦之提出,魏军跟可能会在黄河封冻以后大举反击。

到彦之有没有听,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不出王仲德所料,在十月份,拓跋焘派遣冠军将军安颉南渡黄河,宋军完全难以招架,洛阳、金墉城沦陷。

应该是没听吧!

仗是肯定打不下去了,于是乎到彦之率军撤退。说巧不巧,就在此时,到彦之眼病发作,宋军内部又瘟疫横行。于是到彦之就想焚烧战船,沿陆路退回。

关于这个问题,王仲德又提出了异议。他觉得,现在洛阳、金墉城已经丢了,那么虎牢肯定也就保不住了,但是宋军在滑台还有一定部队,如果直接步行回彭城,那么必定士卒离散,兵无战心,应该乘战船,由水路进入济水返回。

到彦之还不理他,下令焚毁战舰,步行撤退。结果不出王仲德所料,由于到彦之这一决策,导致宋军兵无战心,部队离散,刘义隆在北伐前调拨给到彦之的物资也大多灰飞烟灭。

十一月,魏军继续挺进,攻陷虎牢,宋司州刺史尹冲自杀,魏军进逼朱修之镇守的滑台。

刘义隆闻知兵败,大发雷霆,处死了临阵脱逃的兖州刺史竺灵秀,到彦之和王仲德也都被免官。

与此同时,刘义隆又想到了被自己闲置了数年的开国名将檀道济,于是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让他率军支援滑台,并且又复了刚刚被免官的王仲德的官职,让他跟着檀道济救滑台。

然而,檀道济还没到,魏军名将叔孙建就已经向东挺进,兵锋直指济南郡(今山东省济南市)。当时,济南郡的守将是时任威烈将军、济南太守萧承之,也就是萧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他爸。

萧承之手头的兵力非常有限,但他还是率领数百人抵御魏军,竟然击退了敌人。但是,越来越多的魏军开始向济南郡集结,以至于明眼人都看得出,只要魏军大举进攻,济南守得住才见鬼了。

不过我也说了,魏军攻陷济南郡的前提是进攻济南,不进攻当然也就不会沦陷了嘛!

不过,让魏军不进攻济南看起来似乎不怎么可行,毕竟北魏几万大军南渡黄河,是来打仗的,又不是来旅游的,现在都已经兵临济南了,怎么可能不打?

萧承之还真有办法,他的办法是——空城计。

于是,萧承之在魏军来的时候大开城门,把城里所有部队都藏起来,做出一副城里没人的样子,魏军果然以为济南城里布下了伏兵,于是就跑路了。

别说,空城计还真管用……

与此同时,檀道济正好也来了,元嘉八年正月丁酉(公元431年2月13日),檀道济和叔孙建两位当时的名将在东平寿张县展开大战,檀道济率领王仲德、段宏等人奋击,大破叔孙建,又进至高梁亭,派遣段宏、沈虔之率军奇袭魏军阵地,斩北魏济州刺史悉颊库。

檀道济率军高歌猛进,进军至历城(今属济南)时,闻知滑台陷落,朱修之被俘,加之粮食告尽,檀道济只得率军返回。就在此时,有叛徒将檀道济缺粮的情况告知北魏,于是魏军大举追击檀道济。在这种情况下,檀道济再施一计,他命令士兵唱筹量沙,做出粮草充裕的假象,不仅吓得魏军不敢追击,还让魏军觉得那个叛徒是檀道济派来放假情报的,于是杀掉了他。

接着,檀道济又让士兵披甲,自己穿着衣服乘着车慢慢出阵,魏军被秀得一脸懵逼,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以为檀道济还有伏兵,不敢追击,于是檀道济就趁机溜了。檀道济返回以后,以功进位司空。但是,刘义隆对他仍然不放心,并没有提高他的权力,又把他扔回江州去了。

【笔者案:《宋书·檀道济传》作“镇寻阳”,《南史·檀道济传》各旧本均作“镇寿阳”,中华书局本参《宋书》改寻阳。案:《宋书》言檀道济战后都督、刺史并未调动,《南史》记录檀道济被杀后时人曰:“枉杀檀江州”,那么檀道济至死仍为江州刺史,寻阳为江州刺史治所,寿阳为豫州刺史治所,故从《宋书》、中华书局本《南史》,即檀道济仍然是江州刺史,镇寻阳】

到了这份上,这场北伐也就算是黯然收场了,除了末尾檀道济的第二次北伐相当可圈可点之外,到彦之的北伐几乎完全可以用灾难来形容。到头来,到彦之不仅没有如刘义隆所计划的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反倒是被扔进大牢里,也丢了官。

元嘉八年,到彦之复任护军,九年,刘义隆想恢复他爵位,到彦之没有接受。元嘉十年,到彦之病逝,追复建昌公爵,谥号“忠”。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孝武帝刘骏诏令到彦之与王昙首、王华配食文帝刘义隆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