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刘义康

我始终觉得,在讨论刘宋元嘉一朝政治变动的时候,我们始终不能忽略一点——就是刘义隆在元嘉朝的很长时间之内处于身染重病的状态,这一点在《宋书·文帝纪》、《宋书·彭城王义康传》、《宋书·檀道济传》均有印证。

结合史料推断,刘义隆身体每况愈下应该是从大约元嘉十年前后开始,到元嘉十九年病愈,前后历时十年左右。

最高统治者重病对于刘宋政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种影响绝不光光体现在刘义隆因为担心自己快挂了所以处死檀道济一个问题上,更是在刘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刘义隆身染重病的情况下,以录尚书事执政的刘义康就变得相当重要了,史载当时刘义康“事决自己,生杀大事,以录命断之。凡所陈奏,入无不可,方伯以下,并委义康授用,由是朝野辐凑,势倾天下”。

从这一点来看,第一,当时刘义康权力很大,当然这也是废话;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刘义康的全部权力是来自于刘义隆对他的信任,而非他自身,就像上面说的“凡所奏陈,入无不可”、“委义康授用”,这也就决定了不管刘义康的权力是多么的大,他永远只能是刘义隆意志的前台代言人。

说的再直白一点,如果刘义隆不信任刘义康,刘义康啥都不是。所以在元嘉九年至元嘉十七年之间,刘义康虽然看起来总理朝政,风光无限,但是在背后操纵这一切的始终是皇帝刘义隆自己。

生了重病,又不是真的完全啥事都不能干。

好了,接下来接着说刘义康执政时期的问题。

由于刘义隆对自己这个弟弟及其信任,加上刘义隆身体确实不好,所以平心而论,这段时期刘义康的职权的确是相当大的。

刘义康这个人,史书说他“性好吏职,锐意文案,纠剔是非,莫不精尽”,是个实干派的大臣,这一点就和以前那些一边当宰相,一边摸鱼的家伙完全不一样。刘义隆在重病的情况下,让刘义康领政,并给予他相当的权力和信任,很明显是要让这位实干派的皇族成员在前台执行自己的意志,并且也维持刘宋皇族力量,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我说了这么久刘义隆的意志,那么刘义隆的意志到底是什么?

对于刘义隆来说,他首要任务肯定是维系刘宋王朝的统治。同时,我在前面说过,刘裕在建国的时候鉴于低级士族人才不足的现状,被迫与上层士族局部妥协。但是,我反复强调的是,不论怎么妥协,刘宋政权始终代表的是低级士族的阶级利益。

这里,刘义隆用刘义康主政,一定程度上就是看中了刘义康性格上和上层士族不合,以及他皇族的身份,来起到启用寒门、低级士族,限制那些浮华无术的上层士族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讲,刘义康做得很好,或者说很绝,甚至比刘义隆自己都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谢灵运。

谢灵运大家应该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他是刘宋时期著名的大诗人。论家世,整个刘宋也没几个能比他高的,他不光出身陈郡谢氏,他更是东晋著名军事家谢玄的长孙,谢玄康乐公爵的继承者——刘宋建立之后,东晋功臣世袭爵位中没有被彻底废除的只有王导之始兴公、温峤之始安公、陶侃之长沙公、谢安之庐陵公以及谢玄的康乐公五个爵位,只是降为侯爵。

以谢灵运的家世、才华,照道理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被君主所喜欢。加上他个人确是文采超群,政治才能为负数,所以他在武帝、文帝时期都不得重用,在元嘉年间外放永嘉太守。

结果,这家伙当个太守还不省心,天天上班摸鱼,不认真干活,就知道到处玩。这刘义康本就是实干派的大臣,自然看不惯这种上班摸鱼的家伙,于是立马派人去把这个家伙捉起来。

谢灵运看到刘义康派人来了……竟然写了首诗就跑路了。

这还不要命,真正要命的是诗里“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的诗句。

好家伙,这小子妥妥的是要反宋复晋啊!

刘宋统治者最怕的就是上层士族反宋复晋,谢灵运搞这种幺蛾子,纯粹是活腻了。

廷尉上疏,弹劾谢灵运谋反,请求将其斩首示众。

刘义隆还有些爱惜谢灵运的才华,不忍心杀他,只想把他免官了事。在这个问题上,刘义康坚持上疏请求诛杀谢灵运,最后使得谢灵运被流放广州——没死那是因为念着谢玄的赫赫战功,要不然直接问斩了。

当然了,谢灵运最后还是在广州被杀,不过那就是因为他自己又作了一次死了。

论对这种危害刘宋皇权的高门士族任诞名士,刘义康比他哥还要狠,刘义隆还会爱才惜才,刘义康可就真是手下无情了。

谢灵运案很明显地表现了刘义康执政时期对于高门任诞名士的打击,这一点基本上也是对他哥哥执政观念的延伸与施行。

但是在对过去执政的门阀士族进行打击的同时,还是需要有人来执政的,刘义康也不可能单纯地做一个破坏者,不做建设者。

刘义康还需要辟用一批人。

刘义康征辟的人分为两种:第一种,有能力的上层士族;第二种,有能力的低级士族及庶族。

一句话,要有能力的人,摸鱼的不要。

第一种,代表人物就比如蔡兴宗,这位后来的刘宋宰相、宋明帝刘彧托孤大臣,他是东晋名臣、司徒蔡谟的五世孙,刘宋重臣蔡廓之子,他幼年好学,被刘义康征辟为幕僚;后者最著名的比如戴法兴,他出身贫寒,早年靠卖葛为生,当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蒙刘义康提携进入刘义康幕府,在孝武帝、前废帝两朝大权独揽,成为孝武帝朝寒门恩幸集团的代表人物。

这两位,我在后面都还会再有提及。

从这几点来说,刘义隆并没有看错人,在刘义隆长期染病的情况下,刘义康非常好地起到了刘义隆在前朝的代言人的作用。他压制无能的士族,提拔有能力、也不危害刘宋统治的大臣,使得朝廷中务实之风为之一振,也在皇帝难以亲理万机的情况下维系并加强了皇权。

从这种角度上讲,刘义康圆满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在皇权得以加强以后,刘宋的主要内部矛盾已经从以皇族为代表的低级士族与上层士族之间的阶级矛盾转变为了皇族内部权力争夺的矛盾。

在矛盾转换的背景下,刘义康也即将因而退出历史舞台——元嘉十七年,刘义康罢相外放,结束了八年的刘义康单独执政时期;元嘉二十二年,范晔谋反,企图拥立刘义康,刘义康被免为庶人,并在后来又被赐死。

这些东西,我到下一章里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