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学理分析

一 风险不确定性需要多元主体共担长期照护财务风险

长期照护财务损失具有风险不确定性特征。风险是随机事件可能结果之间的差异,即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越多,风险就越大;风险也是可能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即平均期望损失的变化范围越大,风险就越大。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不断突破,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呈现不断延长的态势,老年人的比重特别是高龄老人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失能概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大失能的概率越大,因而人口老龄化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失能率,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产生了老年人失能风险的不确定性。而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的财务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并且照护成本的多少与自身失能程度呈正相关,每个老年人照护服务支出财务风险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每个老年人并不能确定自己未来是处于健康状态还是失能状态,即使能预测未来会处于失能状态也难以评估照护服务的成本,因此不确定性就带来风险的产生。

个人或家庭难以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损失,需要多元主体共担。失能是老年人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的丧失或者损坏,失能预示着个人自理能力的下降,需要外界提供照护才能维系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这种照护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照护服务的提供可以由非正规照护人员提供,也可以由专业正规照护人员提供。而正规照护服务的目标不仅是疾病治疗或保全生命,而且要对慢性病或丧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功能康复和修补,使得失能者能够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以及个人人格尊严。显然,对于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由非专业人员提供的非正规照护的对象和范围有限,并且对失能老人功能康复等效果并不显著,而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使家庭照护服务缺乏人力基础,因而正规照护服务成为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主力军,这就存在因照护而产生的个人或家庭巨大的财务负担。虽然长期照护需求风险一生可能仅发生一次,但风险可能持续到生命终结,失能老人需要照护的时间长,财务支出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特征,个人或家庭财务负担和心理负担重。在传统的家庭责任制下,一旦家庭中的成员发生长期照护事故,只能由个人或家庭承担长期照护服务和财务供给的责任,个人及家庭支持能力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财务需要,失能老人得不到足够的照护,出现家庭失灵。

二 多元主体共担长期照护财务损失是家庭失灵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能老人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3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6.7%,65岁及以上人口有1.5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0.8%,老龄化程度加剧。而中国老年人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岁及以上年龄组平均失能率分别为4.8%、7.7%、10.4%、16.6%和41.9%,可以推估2020年、2030年、2050年失能老人数量将分别达到1893万人、2730万人和5224万人。[11]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不可抗拒的浪潮,失能老人需要长期护理才能满足基本生活品质的需求,这就需要再次调整社会资源分配格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客观要求。

失能照护成本不断上升,个人或家庭承受能力不足。自古以来家庭就是个人风险损失的最小互助体,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家庭规模较大、老年人寿命短等原因使得家庭能够成为家庭成员的庇护所,有互助互济的功能。但是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长期照护费用高昂,个人或家庭财务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需求。个人或家庭长期照护财务供给能力取决于个人或家庭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差,即收入剩余。一是人均收入剩余,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人均消费支出,表示个人支付能力。二是家庭户收入剩余,即家庭户可支配收入扣除家庭户的消费支出,表示家庭的支付能力。根据预测,2015~2050年城镇失能老人人均照护费用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剩余的2.08~2.20倍,城镇失能老人人均照护费用占城镇居民家庭户人均收入剩余的68.77%~72.76%,这表明以城镇居民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费用,负担极其沉重。2015~2050年,农村失能老人人均照护费用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剩余的1.57~2.17倍,农村失能老人人均照护费用占农村居民家庭户人均收入剩余的51.32%~71.71%,农村居民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费用,负担也极其沉重。[12]因而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收入水平处于中位数以下的个人或家庭普遍存在长期照护财务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是收入低的个人或家庭,长期照护财务供给能力越不足,这就需要多元主体共同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损失的风险。

三 多元主体融合是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体系的内在要求

多元主体融合有助于长期照护财务供给的可持续性。由于失能老人数量多、长期照护的财务需求量大且持续的时间长,单一由政府、个人或家庭、市场、社会组织都无法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为了能够持续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需要建立政府、家庭、市场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参与的财务供给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共同融合的机制,共同承担风险损失,以防范单一主体因为负担能力的局限性而使得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得不到满足。多元主体的融合,可以实现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可持续性提供保证。

多元主体融合有助于提升长期照护财务供给的资源配置效率。长期照护各主体的分散供给会形成多元主体在长期照护财务供给时的负面影响,表现为责任边界不清晰、供给动力不足、福利供给叠加等现象,甚至形成各主体之间疏离、推诿、矛盾、冲突的格局,导致长期照护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而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过程,实质是各主体之间领导、协商、合作、互助的过程,有助于多元主体清晰责任边界,有助于多元主体协商和合作,共同制定行动规则,以整合化的方式达到多元主体之间功能优化,提升财务供给的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