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多元主体融合研究:基于财务供给的视角
- 曹信邦
- 1902字
- 2025-02-18 06:18:12
第二节 问题界定
在传统社会,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责任完全由家庭承担。家庭作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责任主体,基于当时的家庭人口结构以及家庭居住模式,家庭有能力提供必要的长期照护服务以及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但是,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失能老人群体日益庞大。再加上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生育率降低等造成的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已经无法承担巨额的长期照护成本。随着年轻人观念的变化,家庭居住模式也相应发生改变,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家庭所能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要。无论是财务供给还是长期照护服务的提供,以家庭为责任主体的长期照护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失能率的增长,家庭人口结构的不断缩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长期照护财务风险不断增大,长期照护已经成为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风险。在传统的家庭长期照护模式中,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供给主体已经无法独自承担高昂的长期照护成本,而中国社会当前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之间存在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财务供给主体的融合机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1)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潜在财务需求大,而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的长期照护需求。自2000年以来,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也相应地提高,老年人口寿命延长,高龄化趋势随之加快。同时,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失能、失智人口增加,中国社会面临数量日益庞大的失能老人群体,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潜在财务需求巨大。《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中国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收入总体水平虽然有较大程度提高,但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较多;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3%。在传统社会,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财务供给往往都是由个人及家庭共同承担。现代社会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使落在年青一代肩上的长期照护负担加重,女性往往是家庭照护的主力,但是由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传统的居家照护变得更加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长期照护相对的机会成本也大大提高。照护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使得个人和家庭已经无法独自承担失能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不足。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单一,尚未形成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风险的社会共担机制,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不足缺乏可持续性,无法满意日益多样化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
(2)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单个主体财务供给能力不足,迫切需要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共同承担长期照护财务风险。面对巨额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成本,传统的家庭照护已经无法独自承担完全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尽管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但是财政支出增长远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国家财政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的财务供给能力有限,不足以应对长期照护财务风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照护功能随之改变,家庭已经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市场作为一个利益导向型的主体,它的财务供给能力必定是有限且分配不均匀的,无法独立承担长期照护风险。社会组织一般是指非营利组织以及一些志愿活动组织,具有慈善性质,财务供给能力有限且具有不稳定性,只能成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的辅助手段。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都无法独立应对长期照护风险,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风险作为一种社会风险,迫切需要这些多元主体融合,协同应对日益增大的长期照护财务风险。
(3)建立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用制度化的方式化解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风险。需要明确建立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研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财务需求规模及其未来趋势,单个财务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多元主体融合下的财务供给可持续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研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风险的性质,是不是一种社会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风险。
二是需要研究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现状、财务需求预测方法、财务需求的长期变动趋势。
三是测算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单个主体的财务供给能力,测算多元主体融合情况下财务供给与财务需求的匹配程度。
四是研究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模式以及相应的制度架构。
五是研究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