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梦初心:北大选调生榜样故事
- 陈宝剑主编
- 1698字
- 2023-04-07 18:13:18
像一株玉米一样扎根大地——写在前面的话
几个月前,我旁听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深受感动。
主讲人从基层来:有的脸庞上还留着边疆风沙的印迹;有的鞋底上还带着脱贫攻坚一线的泥土;有的话说得急了,还能带出一两句方言来……
如果不着意介绍,谁能知道,这些朴朴实实的基层干部,一两年前,还是吹着未名湖畔晨风的学子?
他们是参加“薪火班”二期培训的北大选调生。白面书生,扎根基层,为改变当地的面貌,他们一件事一件事地干,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田间地头,风吹日晒,脸黑了,人“土”了,眼睛却更亮了,心也更踏实了。他们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一株玉米,一旦扎下根来,就能感受到那来自大地深处磅礴而深沉的力量!
说得真好!要我说,他们比在未名湖畔嬉戏打闹、教学楼里认真听讲时更有北大学子的样子了。
北大,自从诞生那天起,就跟脚下的大地、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着。作为中国最早介绍、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大孕育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肇始之地。40年前,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作为改革时代的最强音,激励了几代青年人把人生理想融入时代发展主流之中,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一代代北大人前赴后继。
今天,年轻的北大学子成长为“圆梦新一代”,在祖国各条战线中砥砺前行。特别是主动选择去基层奉献青春的选调生们,他们要在大地上继续书写先辈的荣光。这本书,便讲述了30位北大选调生代表的故事,他们身后,是遍布全国、规模超过2200人、每年还在快速增长的北大选调生群体。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力军,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并且干成事,用心中的火、脚下的路、肩上的担、额头的汗,展现了青春最美的样子。他们每个人都了不起!
概括来说,他们起码在三个方面,给后来的学子们做了榜样。
他们是心怀理想的榜样。选择人生职业时,他们以国家需要为先,坚持从实际出发,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扎根基层的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他们把家安在基层,把群众的诉求当作自己的追求;他们深入工厂,全心全意做企业的“服务专员”;他们工作之余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补课,让乡亲们的未来更有盼头。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群众的幸福,他们说,这样的青春最值得纪念。
他们是学习本领的榜样。俗话说“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基层工作需要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他们既能学有字书,也能学无字书,像海绵一样,在广阔的基层天地中汲取新知,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对他们而言,每一次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难忘经历,都是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的宝贵机会;一个个创新创业故事所记录的,正是他们在基层成长的一个个脚步。
他们是实干担当的榜样。他们积极向大事、难事、急事请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通过苦干实干,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奔波在街巷、值守在卡点,“疫情不退,我们不撤”的铮铮誓言,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强大力量。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仅对症开出“止痛药”,还开出了“特效药”和“造血药”。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读读这本书吧,这些来自基层的人和事,朴实无华,却又饱含真诚与勇敢。选调生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用实在的奉献和贡献,改变了一方面貌、造福了一方百姓。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这些青春榜样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北大青年向上向阳的精神风貌,更让我们看到,北大人的初心,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向前的每一步,都是通往最终胜利的里程碑。
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抵达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今年我们将迎来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展望未来,希望广大青年朋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做大海中一朵浪花,成为波澜壮阔复兴征程中的一份子,书写、创造、见证新的人类历史。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梦再远,初心为伴必能实现。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陈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