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梦初心:北大选调生榜样故事
- 陈宝剑主编
- 5006字
- 2023-04-07 18:13:18
陈俊:北大走出的扶贫第一书记
记者◎钱弘慧
榜样简介
如今的长坪村横竖交错着水泥硬化路,那座全市第一个村级示范中医馆仍然红火,村民每年的配股分红发放仪式也都如期举行。而几年前,这里的980多名村民还出门全靠走、生病只能拖。带领长坪村顺利摘下“贫困帽”的,是一位曾经的南川区理科状元、北京大学研究生,也是毕业后回到家乡扎根基层的选调生——陈俊。
从2010年算起,陈俊在基层深耕已有十年。带着北大人的情怀和精神,他先行先试、大胆革新,带领长坪村实现整村脱贫,从原本被怀疑是来“镀金”的机关干部,转变为受村民爱戴的第一书记。
小镇走出的高材生
“陈俊考上南川中学啦!”这个消息在1997年的合溪镇传开了。南川中学是重庆市南川区最好的一所中学,在这个南川区最偏远的小镇上,好几年都出不来一个南川中学的苗子,陈俊被录取一时成为佳话。
1983年,陈俊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年幼的他很早就学会了割草、放牛、喂猪,放学回到家便是帮着干家务,农忙时还得跟着父母下田,插秧、掰玉米、种土豆……他样样都会。不过,艰苦的环境非但没有影响陈俊的学习积极性,反而锤炼了他求学的意志和孝顺的品格。家里没有电灯,他便点上煤油灯夜读复习,功课从来都没落下过。

陈俊(左)为群众发放配股分红收益
考上南川中学后,家里还未来得及给他庆祝,便为学费、生活费发起了愁。上学的费用不算高,但对这个以务农为生的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得不东拼西凑。虽然这意味着生活更加拮据,但是陈俊的父母还是义无反顾,他们的信念朴实而坚定:对于这个偏远小镇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拿着举全家之力才勉强凑齐的学费,陈俊开始了在南川中学的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以悬梁刺股的不懈拼劲儿保持着年年第一的好成绩。天道酬勤,高一那年这个不屈拼搏的男孩得到眷顾——南川区当地一名慈善企业家被陈俊的精神所感动,从2000年开始连续十年资助他的学费和生活费。
这十年间,陈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从南川中学的年级第一到2003年南川区理科状元,再到北京大学财政税收法专业硕士——他真正实现了父母当年的期望,以知识改变了命运。
然而,就在旁人都以为毕业后陈俊会和其他人一样留在大城市继续打拼时,陈俊的选择却出人意料——他同时放弃了北京市某机关单位的“铁饭碗”和一家通信公司法律顾问的“金饭碗”,选择回家乡南川区做一名选调生。
选择背后,既饱含北大人经世致用之志,也有对家乡和父母无尽的深情厚爱。“我当时也不是没有犹豫,但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还是想回家,想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为那里做点事情。家里供我读书这么多年,父母年龄也大了。”好不容易跳出“农门”、走出大山的小镇高才生,又背起行囊,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机会到了
2010年9月,初为选调生的陈俊被安排在基层锻炼,担任南川区南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主任助理。琐碎繁杂却又贴近一线的基层工作,使陈俊得以深入了解民生的大事小情,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与群众接触交流的经验,也对基层事务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有了切身体悟。
由于表现出色,陈俊被选拔到区委办工作,担任区委办综合科科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夜以继日、丝毫不敢懈怠地完成工作,可心里却一直挂念着在基层工作时接触到的群众。“宰相必起于州部”,有过基层经验的陈俊知道,若想要为群众绘制更美好的蓝图,就必须要在更艰苦的地方扎实锻炼,真真切切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和迫切需要,干实事、做好事。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与此同时,南川区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选派45周岁以下、日常表现优秀、具有培养潜力的“精兵强将”奔赴一线,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重庆南川区是市级贫困区县,按照新的贫困识别标准,2014年年底全区共有40个贫困村、1.28万户贫困户、4.25万名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21.6%、农村居民总户数的8.5%、农村人口总数的8.6%。[1]
机会到了!刚通过新闻得知有下乡扶贫的机会,陈俊便主动向区委区政府请缨,通过选拔最终成为40名下乡第一书记的一员。“在那种时机选择回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能够跳出农村看农村,带领一个地方脱贫致富,既实现了自己造福一方的理想,也不辜负北大这么多年的培养。”
自此,陈俊与河图镇长坪村的故事拉开了序幕,这位优秀的年轻干部开始了在扶贫“主战场”的驰骋。
做个村里人
上任之初,区委区政府对所有人进行了岗前动员和强化培训,在“三农”政策、基层村社基本工作方法、产业项目引进及发展等方面予以指导。这些前期的知识储备以及基层工作的经验,给了陈俊大展拳脚的动力和底气,外加长坪村有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陈俊原本以为长坪村的实际情况“理应不差”。可真正踏上弯曲泥泞的乡村道路,看到村里一幢幢土墙危房,听到村里基础设施的欠账数额,他才明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任重而道远。
“要想富,先修路。”初来乍到,陈俊看到村民们成天踩在泥地里,蹚着泥浆水,鞋上、腿上时刻都有泥点,便想起了这句老话。
修路不难,难的是没资金。“我去找钱!”陈俊决定彻底解决这一“病根”。带着必胜的决心,他周转于各个部门,在半年时间内为长坪村争取到总计2000余万元资金。终于,四个农业合作社都铺上了硬化道路,村子可以通车了!
走路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喝水的问题,村里有七十多户村民仍然过着“挑水喝”的日子。在陈俊的多次努力下,搁置已久的跨乡镇引水项目变为现实,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此外,十一口山坪塘和人畜饮水工程也在陈俊主持下竣工并投入使用。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陈俊坦言,工作初期也感觉到了村干部和群众对自己的不信任。为了打消疑虑、融入群众,陈俊坚持吃在村、干在村、住在村,每天都和村民打交道、拉家常,甚至下乡的前两年都是在村里过的年。他把家安在了村民万学林家里,作为陈俊“房东”的万学林看着这位把加班当家常便饭的年轻书记常常工作到深夜,心里有些心疼,同时也十分感动。
随着硬化路的竣工、饮水项目的落地,长坪村村民看到了这个北大高才生、机关干部的真心——他不是来走过场“镀金”的,他为村里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变化。最终,十二个大项三十六个小项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使村里二百多人饮水、五百多亩田土灌溉以及六百多人出行等民生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村干部和群众对陈俊也由怀疑转变为了赞赏。
“正所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老百姓们都很朴实,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干部要真的给他们带去项目、资金、政策,让他们能够受益,他们才会真正地信任你,让你融入那个群体。”陈俊说,“最重要的是,到了村里面,要吃村里饭、说村里话、做村里人、为村里干事。”
长坪不能“长贫”
“产业在扶贫中起核心支撑作用。”陈俊深知产业是保证群众收入的基础,是防止返贫的关键,因此他围绕产业发展制订了一系列规划。他刚到时,长坪村只有一个才起步的猕猴桃合作社,价格低,同时销量差。
为了引进合适的种植项目,陈俊专程前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请专家检测了长坪村的土壤成分、酸碱度和微量元素,据此将单纯的农业生产扩展到果蔬、金丝楠木、中药材、核桃等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培育重点产业。
为保证农产品销量,陈俊邀请红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驻长坪村,建设电商服务中心,计划通过互联网打开市场。该公司在实地考察后,决定收购长坪村全部农产品——销售之路打开了!今天,长坪村已基本实现特色产业的全村全覆盖,适度规模化经营在85%以上,村民自留地之外的剩余土地也顺利实现流转,村民既可以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可以就近务工拿到工资收入,“生活总算是得到了保障”。
除提升产业基础的传统方法之外,陈俊还结合自己专业优势创造性地探索出重庆市第一个农村配股分红制度:将产业扶贫资金切块分配给二十六户建卡贫困户,一户四十股、每股一百元本金入股村里的合作社。
为了保证农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的未盈利阶段也能分红,陈俊将资金设为定额股金,保底水平达到8%,盈利阶段则将上浮5%~12%。这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制度使贫困户们成为“旱涝保收”的股东,把传统意义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纳入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典型案例,并在重庆市全市推广。
尽管陈俊为贫困户搭建了多元平台,但建立长效机制还需要村民自身的配合和信心。有时,说服群众比四处“化缘”更加困难。他也碰到过“破罐子破摔”的贫困户——他们常年徘徊于温饱线上,已经失去了脱贫的动力。为了改变他们消极悲观的想法,陈俊除了多次上门劝导,还经常拉着他们参与村集体的活动,给他们介绍工作,一步一步帮助这些贫困户摘掉“帽子”。陈俊一点一滴的努力,村民都看在眼里,也感到生活更有了奔头。
长坪村75%的贫困户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对此陈俊积极联系南川区中医院,打造了全市第一个村级示范中医馆。“选择中医一方面是因为能够联系到受过系统中医培训、威望高、技术过硬的乡村医生驻村,而西医在村和乡镇稀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地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更高。”
这个医疗平台既有免费上门问诊,也致力于“治未病”,包括提供每年两次的免费体检,为贫困户分级建立健康档案以及普及健康知识。中医馆成立后,和区人民医院、红十字会联手,将先进的体检、治疗仪器带到村里来,体检、看病再也不用出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大大减少。
“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还要送一程。”尽管长坪村已于2015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陈俊也不再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但他依旧与长坪保持着密切联系,时刻关注着那里的人、那里的事。
做新时代北大人
2018年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南川区调研并召开全市青年座谈会,他这样评价陈俊:“小陈从农村走出去,考上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又毅然回到农村。在脱贫攻坚的最基层、第一线服务群众,带动一个地方的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做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奋斗,还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创新。很接地气!创新不一定非得‘高大上’,在为群众服务中,坚持需求导向也可以创新。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知识就是用来服务老百姓的。”
陈俊说,在基层为百姓做实事既是实践自己的初心,也是传承北大人“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精神。北大人的身份给他带去了光环——在他四处周转求资金、争项目的时候,旁人常常会对他扎根基层的选择表示钦佩和支持;但光环之下,陈俊也常常感到周围的领导、干部、群众“都会很关注你,给你很高的期待”。为了对得起北大的教育和北大人的身份,他总是顶着压力埋头苦干。陈俊说,家国情怀、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和踏实苦干的精神,是北大带给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他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始终不敢忘怀的信念。
120周年校庆前夕,陈俊重回母校,参加了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党员示范引领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座谈会。结合经历,陈俊在现场向师弟师妹们提出了四点倡议:第一,要做北大精神的追梦人,把自己的人生梦融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第二,要做立鸿鹄之志的奋斗者,要志存高远,矢志不渝,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弘扬北大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第三,要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在基层一线中丰富学识,增长才干,做到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在新时代干出北大人的一番事业;第四,要做自信自强的担当者,要崇德修身,锤炼高尚的品格,要自强不息,付出艰难的努力,做锐意进取的新时代北大青年。
“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北大人会涌现出来,投身基层,为百姓服务。”对此陈俊充满了信心。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