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四个基本配置

尽管记叙文是基础文体,但想要获得高分,“结构”这种看似高级的“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文采或者平铺直叙,最多被老师明确称为“流水账”;一旦结构没打好,你会发现,即便感觉自己写得还行,也会获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批评乃至从天而降一个中低分数(本人有过血泪教训)。

所以,本章我将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高光时刻”“结尾升华(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探讨记叙文结构的基本配置。

“问题”这个词,包含着主旨也包含着故事。发现问题往往是故事的开端,在写作伊始就要亮明故事的时间、人物、地点和起因。

让我们看一篇例文来具体讲解:

父爱似水

有人说父爱如山,我却觉得父爱似水。平时细水长流滋润心田,偶尔波澜顿起,更令我难忘。

首先让我们按照一贯套路写一个开头。开头新颖的手法,我们在第二部分会讲,但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稍稍做个赏析。这类开头的好处就是,不仅具有明显的文学性的修辞,还有一个“破立”的对比,破的是传统认知里的“父爱如山”,立的是较为新颖的“父爱似水”。不过其实这种稍微活泛的小套路,经过时代的演变也成了一种老生常谈,可欣赏的是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有同学可能会问,这句话不是更显平淡吗?这句话有两个好处,“波澜”这个喻体是对上句“父爱似水”喻体的承接和呼应,显得逻辑性不错,后面一句引出下文,关键是有一个优点:不啰唆,行话叫“叙事效率高”

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本文的发现问题部分:

我的爸爸是一个慢性子,他做事总是慢条斯理。读书看报,总是安安静静;吃饭饮茶,也一向不急不慌。用妈妈的话说,他这是“火烧眉毛不着急”,可我却觉得爸爸像一条沉静的河,在他的平稳情绪和温柔态度的滋养下,我们一家总是乐融融的。

有一次,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即将播出,但是考试将近,妈妈担心我不够自律,对我执行了“限娱令”。我无法抵御节目的诱惑,于是,在爸妈买菜的空当,迫不及待偷偷溜到了朋友家,只为一睹喜爱的节目。

大家会发现,发现问题部分在一篇文章中占据的篇幅很少,承担的功能也很简单,往往不会超过100字,会用朴素的语言直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那么整个故事的背景交代,也就在“发现问题”的功能中得到实现了。总结:发现问题要指出故事中的问题是在何时、何地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内容上,需要简洁明了地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让读者能够理解故事的起因。在形式上,可以运用一些生动的描写,如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故事的氛围。在位置上,这部分应该紧跟在开头之后,为故事的发展铺垫背景,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依据给出的例文,发现问题可以怎么写应该已经比较具体了,它亮出了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交代了时间:考试将近;事发地点:“我”家和朋友家;也交代了事件的起因:想看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但我还是想多赏析几句,为下一部分剧透一下:这个故事的主旨是突出父爱,那必须突出的人物必然是父亲。交代问题部分篇幅虽然很短,父亲的形象却很鲜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前面我提了个挺高级的词,叫“叙事效率”,简而言之,它是指在一定篇幅中,讲出来的内容多不多。如果篇幅短,包含的信息量大,叙事效率就高。这里用概述写了父亲的慢性子,又具体化了他性格的慢,体现在“读书看报”“吃饭饮茶”上,而后还没完,又用了妈妈对爸爸的评价,这个侧面描写再次强化了父亲的慢性子,后面还用我迫不及待想看节目来作对比,更服务了我前面提到的那个高级小词“叙事效率”。几句话,给父亲的性格安排了抽象、具体、侧面三重写法,信息量够大,有了高分作文的味道。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面对问题这个部分。在发现问题之后,故事的情节就需要开始铺陈了。这个过程就是面对问题这部分所要展示的。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交代一些波折和磨难,主人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总结来说,在内容上,面对问题需要对事件发展的过程进行具体(但不啰唆)的描述,简而言之是“短、平、快”,让阅卷老师的思维迅速切入故事的主干。在形式上,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修辞或写作手法增添文采,如对比、排比、拟人等,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在位置上,这个部分应该跟在发现问题之后,作为故事情节,为高光时刻进行铺垫。

享乐作祟,我竟忘了时间的存在,彼时爸妈早已回家,沉浸在节目中的我却全不知情,直到被朋友妈妈的电话铃声拉回现实。电话那头,竟是爸爸,他的声音竟然带有一丝哭腔。他焦急地询问我的行踪,听着熟悉而陌生的声音,内疚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

大家会发现,在面对问题这部分的讲述中,几乎没有使用修辞或漂亮的词汇,而是仅仅把“我在同学家看电视节目忘了时间,爸爸焦急地打电话询问”这件事,进行了最朴素的扩写。以“短、平、快”的需求观之,完全过关。

接下来,我们展示如何写作文当中的得分核心——高光时刻。高光时刻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个记叙文的主题担当和文采担当。在这个部分,通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关键的情节,主人公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或者面临一些重大的考验。在内容上,需要对故事最重要的部分进行扩写,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或者细节描写等,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成长,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总的来说,在形式上,高光时刻的写作需要用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如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以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在位置上,这部分应该在面对问题之后,居于文章的中后部,作为故事情节的高潮,为结尾升华进行铺垫。

在《父爱似水》中,高光时刻是一段凸显父亲为我焦急的描写,主要为细节描写(如“显斯文的眼镜上蒙上了薄薄的雾气”)。

不久,爸爸出现在朋友家门口,他的发丝被汗水浸透,打着绺趴在他的额头上;显斯文的眼镜上蒙上了薄薄的雾气,显然是奔跑呼出的哈气所致。时值初冬,他的棉服却敞着,里面宽松的睡衣此时因汗水紧紧贴在身上。

在高光时刻之后,故事就要进入结局了。这个部分就是结尾升华所要展示的。在结局中,通常会展现出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或者提出一些哲理性的思考,不仅仅要结束这个故事,还要讲出这个故事当中蕴含的哲理,如果此时能引用一些诗句展示知识储备就更好了。

在内容上,结尾升华需要展示故事的结局并提起议论,深化主题可以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形式上,可以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如借助诗句、借助名人名言;而目的,则是文章的深度担当,要起到揭示文章想要说明道理的作用。

我泪眼婆娑地对他说:“爸爸,对不起!我再也不让您担心了!”这是我的诺言,我会永远铭记,不仅为自己不负责任的离家,更为“慢性子”爸爸的焦急与汗水,为深沉的父爱。

这一段,就是文章中问题的解决和收场。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向爸爸道歉并发誓不再让他担心。让我们再来看看结尾部分。

父爱如山,父爱更似水。成长中的领悟和收获,会化作心灵的养料,让我更懂珍惜。

一个高分记叙文的结尾一定会承担三个职能:揭示主旨、展示文采、照应开头。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中,主旨父爱得到揭示,三个比喻也展示了该年龄段同学可以轻松达到的文采水平,“父爱似水”的再次出现,既照应了开头,也呼应了题目。

本章结束,我们应该已经知道记叙文的四个基本配置到底长什么样,以及应该有哪些基本要求。由此,当拿到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时,无论它是作文还是阅读题,我们都应该有按照这四大基本结构配置来划分文章的意识。

发现问题起到交代故事背景的作用,我们在小说故事里看到的“正德年间有个儒生……”“傲来国有块神石……”都是这个环节下的文字。

面对问题是一篇短短的流水账,我觉得是最好写的,因为你只需要寥寥几笔交代故事的发展,把它推向高光时刻就可以了。

高光时刻在应试记叙文中,目的是调动一切描写集中表现人物的感情或品质,也集中体现写作功力。

而结尾升华在叙述上并没有难度,在说理上则需要一些加工,夹叙夹议最受欢迎,如果能写出文学性(如引用名言、诗句),通常就能赢得很稳。

接下来的四个小节我们将分别阐释这四个基本配置的具体写法和赢分策略。

附:《父爱似水》完整例文:

父爱似水

有人说父爱如山,我却觉得父爱似水。平时细水长流滋润心田,偶尔波澜顿起,更令我难忘。

我的爸爸是一个慢性子,他做事总是慢条斯理。读书看报,总是安安静静;吃饭饮茶,也一向不急不慌。用妈妈的话说,他这是“火烧眉毛不着急”,可我却觉得爸爸像一条沉静的河,在他的平稳情绪和温柔态度的滋养下,我们一家总是乐融融的。

有一次,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即将播出,但是考试将近,妈妈担心我不够自律,对我执行了“限娱令”。我无法抵御节目的诱惑,于是,在爸妈买菜的空当,我迫不及待偷偷溜到了朋友家,只为一睹喜爱的节目。

享乐作祟,我竟忘了时间的存在,彼时爸妈早已回家,沉浸在节目中的我却全不知情,直到被朋友妈妈的电话铃声拉回现实。电话那头,竟是爸爸,他的声音竟然带有一丝哭腔。他焦急地询问我的行踪,听着熟悉而陌生的声音,内疚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

不久,爸爸出现在朋友家门口,他的发丝被汗水浸透,打着绺趴在他的额头上;显斯文的眼镜上蒙上了薄薄的雾气,显然是奔跑呼出的哈气所致。时值初冬,他的棉服却敞着,里面宽松的睡衣此时因汗水紧紧贴在身上。

我泪眼婆娑地对他说:“爸爸,对不起!我再也不让您担心了!”这是我的诺言,我会永远铭记,不仅为自己不负责任的离家,更为“慢性子”爸爸的焦急与汗水,为深沉的父爱。

父爱如山,父爱更似水。成长中的领悟和收获,会化作心灵的养料,让我更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