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一场戏,完美!

一切准备就绪后,剧组一行二十人,直奔东二环雍和宫,进行开机前的第一件大事——拜一拜。

当老陈他们说这事很重要的时候,顾晨也有些哭笑不得。

拜佛要是有用,后世会有那么多挤压数年还无法上映的影视剧吗?会有那么多因为各种问题而无法出镜的明星吗?

他们用的,可不只拜佛一种手段!

前天阿弥陀佛,昨天哈利路亚,今天无量天尊,明天再搞个开光的佛器,养个小鬼,都“很正常”,结果还不是喜提蓝底通告。

但既然他们想拜,顾晨也跟着去了,省得他们去了剧组以后再嘀咕。

中午,二十人从雍和宫出来,去了什刹海,拍第一场戏。

对比后世制作一个综艺节目都需要数百人忙前忙后,这点人已经相当少了。

其实,要不是35毫米胶片摄影机,一组涵盖广角、标准和中长焦的镜头,三脚架、移动轨道车、摇臂等稳定设备,钨灯、HMI灯、反光板等反光设备,录音设备,监视器这些“宝贝”都需要人力轻拿轻放,人力还可以再精简一点。

胶卷方面,由于天气、摄影技术、演员表演等问题,会拍出来许多不能用的废料,剧组一般根据成片时长,选择五到十倍的胶卷备用(墨镜王这种拍到哪算哪,逼得影企老板快破产,让刘振伟不得不用同样演员拍《东成西就》的导演另算)。

顾晨是新人,青年电影制片厂那边给了七倍,老田不乐意,舔着脸又去要了两倍,说要支持一下他小师弟云云。

但实际上,还是隐隐抱着顾晨拍不好,他改剧本、接手导演,继续拍摄的念头。

万一顾晨前期把胶卷用了七七八八,他不够用了怎么办?

昨天看他拿着那么多胶卷回来时,顾晨还问了一嘴:“不是,师兄,就这么看不起我呗?”

“已经很看得起了,不然我会这么上心嘛?你监制、摄影费才给我多少,自己没点数啊?还不是怕你浪费胶卷!”

顾晨嘿嘿一笑,相当自信:“放心好了,师兄,以后你绝对会记得1995年9月10日,咱们剧组开机的这一天。”

老田敷衍道:“嗯嗯,记得我舔着脸去要胶卷。”

《石头的夏天》今天在什刹海要拍的主要戏份,是什刹海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石头(小龙饰)在放暑假后,去找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但他们都在忙。

有人在上补习班,有人去了外婆家玩,有人去了北美的夏令营,还有人被父母勒令,不准跟小石头这种“石头里蹦出来的小石头”一起玩。

从同龄人在暑假的不同归宿,以及他们家房、车的情况,就能看出来,这时候一所小学里就有贫富差距,小学生就开始踩高拜低。

而顾晨拍这段时,用了一连串的小石头吃了闭门羹的蒙太奇镜头,更强化了小石头的失落。

“石头里蹦出来的小石头”这句话不是长辈说的,而是周边几个孤立小石头的同龄人说的。

虽然都说“童言无忌”,但其实许多小孩在童年时期就懂得,如何用最童言无忌的话去伤人,之后还假装一脸无辜、懵懂,而他们的家长则会用“还是孩子”来帮他们开脱。

一连跑了好几家后,小石头也没能找到同玩的朋友。

他一个人孤单的走在什刹海边,一手拿着毽子,一手提溜着足球,用脚踢呀踢。

一个更小的孩子跟他妈妈指着海里的野鸭说“哇,是鸭子”,那位妈妈则笑着抱着孩子说“对呀,你看这群小鸭子多快乐,我们来数一数,这是几只鸭子好不好”。

“二四六……”

“不对,数错了。”

数数的声音渐行渐远,小石头继续一个人走在什刹海边,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奶奶回家,给他做了饭吃,还带了一串冰糖葫芦,他开心吃了起来。

第二天,小石头继续拎着足球出门,还准备买两个粽子吃。

但刚出门没多远,就被几个高年级的小混混要“保护费”。

就在这时候,小石头一条街上的老邻居——大叔石头(江文饰)出场了。

“你们踏马的干什么呢?”

随着一声质问,一米八几的江文摸了摸他的寸头,走到了几个小混混面前。

“没什么,就是跟他打个招呼……”

“什么叫踏马的打个招呼啊?”

几人默不作声。

“这么小的小孩你们都欺负,你们踏马的算什么男人?”

那一脸“老炮儿”的样子,江文压根不用怎么演,往那一戳就是。

之后,江文没说什么,倒是他老婆,斥责了他们一顿,让他们把钱还给小石头,就准备走,但大叔却另外有想法。

他让那群小混混把他们的钱交出来。

刚说完欺负小孩的不是男人,他这个男人就开始欺负小孩,也算是一种反差感带来的笑点了。

“文哥儿,那什么,你收着点演呗,他只是个古怪大叔,不是黑帮大佬,你味别那么冲……”

“行,我知道了。”江文应了声,很快收着点演。

这次,他、他老婆、低着头不说话的小龙、小混混们,表现都十分精彩,一次过!

拍摄这些场景时,坐在监视器后面的顾晨,让老田全部用低机位平拍。

不是机位一般的低,而是全程用小龙眼睛的高度来拍,即这些事情都是他所看到的,而在他的视角里,江文无疑比那些一米六左右的小混混们还要高大。

这样一来,就需要老田全程蹲着拍摄。

蹲久了腿麻,后来顾晨给他配了一个小马扎。

画面风格上,顾晨要求老田拍出初夏的感觉。

对,是6月的初夏,不是8月炙热的盛夏。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盛夏是这样的感觉——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那顾晨《石头的夏天》里的初夏,虽然会发生一些不忍言之事,但总体还是恬静、美好、温柔、绚烂。

在色彩和质感上,近似于梵高《阿尔勒的庭院》,索罗拉的《阳光下的少女》等油画。

当然,直接拍是拍不出来这种感觉的。

顾晨他们在拍摄的时候,一般选择在早上和下午,这时候的光线没那么足。

而后,会尽量调整摄影机的参数,等到拍完后再后期调色。

调整完之后,下午的画面质感类似这样↓(但要更加清晰,更加明亮)

而等到小石头发现家中的明信片,跟着大叔一起踏上寻找母亲的道路,又被他治愈后,画面风格就变成了类似这样↓(会更偏夏天一点,绿油油的感觉会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