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鞍导演映后要接受采访,顾晨笑着跟他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第二天,《石头的夏天》映后,顾晨也是同样的待遇,长枪短炮架着,有电影节官方例行采访,也有姜志强、老田找来的媒体采访,虽然没有李鞍那边声势浩大,但类似的问题回答了N遍,也是相当心累。
本来他们就来做做样子,问问场面话,但没想到这华语片意外不错,自然就上了心,足足等到下个片子要放映了,工作人员来提醒,记者们才结束这场群访,并回去写相关报道,争取今晚就见报。
采访结束后,顾晨在电影宫门口遇到了相当兴奋的詹姆斯。
“哦,顾先生,你真拍出来了一部杰作,我有预感,你这部处女作一定会得大奖!”
“那你们哥伦比亚要买版权吗?”
被戳破心思的詹姆斯惊讶道:“天呢,我看你跟李鞍真很不一样。”
詹姆斯原以为这又是一部土里土气的华语片,要不是有李鞍、姜志强、尼基塔等人的力挺,他并不会主动来看,各个单元加起来有二十部左右的电影,却就几天时间放映,他哪来那么多时间?
有这功夫,找个美艳女星喝一杯,或者一起逛逛库达姆大街,再去希尔顿休息一下,不香吗?
但没想到今天还真来对了,这部电影是如此绚丽,如此温情。
还有那两首配乐,中文歌曲他没记住名字,只觉得好听,跟电影名一样的《summer》的那首钢琴曲倒是记得很清晰。
光是听到就感觉心情愉快,让他想起了从小在德州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啊,真是让人怀念呢」。
“虽然我们都是华人,但确实不一样,比如我姓顾,他姓李,就像你跟卡梅隆都是美国人一样。”两人来到电影宫隔壁的咖啡厅坐下后,顾晨开了个美式玩笑。
“哈哈哈,我可没他那么大手笔,”詹姆斯感慨道,“他最近在搞一部关于船的电影,花了福克斯上千万美元了,但还只是前期筹备、场景制作,演员都没进组呢,我看很可能是一部烂片,福克斯搞不好要赔惨了……”
闻言,顾晨心里一阵腹诽,还“《泰坦尼克号》很可能是一部烂片”,你倒真敢看!
不过这也不怪他,在《泰坦尼克号》没出来之前,谁能想到这部“关于船的电影”,疯狂超支让到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高管恨不得给卡梅隆跪下,求他“快点拍完”的电影,票房竟然能是当时全球票房冠军的两倍还要多?
而且直到十几年后,才被他另一部影片给打破?
放眼影史,上一次这么牛逼的人物,还是当下的好莱坞之王——斯皮尔伯格。
放到华语电影里也是一样的,七八年的时间里,票冠或者年冠都是30亿以上、58亿以下。
谁能想到一部《哪吒2》国内票房能干到150亿+(20亿美元+),直接超过前票冠《长津湖》一百亿?
要知道,光线老总王常田在上映前曾说这片可能会达到70亿票房,结果没少被媒体、豆瓣影迷和业内人士嘲讽,不然,也不会有那个段子——
【王常田脱离群众大放厥词→王常田不懂市场心比天高→王常田眼高手低目标过高→王常田联手大拿精准预测→王常田过于谦虚信心不足→王常田唱衰魔童居心何在→接王常田事业运(*❦ω❦)】
“他的《终结者2》可是卖了5亿美元,几千万美元,福克斯还是出的起的。”
“那倒是。”
“所以我们还是继续来聊聊刀的事,”顾晨抿了一口卡布奇诺,问道,“纯粹好奇哈,哥伦比亚愿意出多少美刀?”
“50万。”
顾晨不置可否,问道:“你知道刚才散场的时候,我听到一个观众说什么吗?”
“什么?”
“他跟同行的朋友说,《石头的夏天》和《理智的情感》是‘柏林双子星’,这两部片子是他近几年来最喜欢的,他实在无法取舍要把奖投给谁,很明显,他是评委。”
“顾先生,那只能说明他的口味如此,跟版权价格并没有多大关系。”
“詹姆斯,我看你没明白我的意思,”顾晨开始发挥忽悠大法,“我的确无法证明除了他以外,有多少人同样抱有这种想法,但你同样也不能证明只有他有这种想法。”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发挥一下想象空间,并进行引导呢?想想看,‘柏林双子星’的名号,两位华人导演均斩获大奖,金熊奖双黄蛋,这难道不是很好的噱头,很利于传播,并能反馈在票房上的吗?”
“别忘了,我现在只有20岁,刚才很多记者知道后,都夸我是‘天才导演’,比张一谋屡屡获奖还让他们感到惊讶。”
参加这届柏林电影节的记者,种类很多。
有《每日镜报》《明镜周刊》等德国严肃媒体,也有《泰晤士报》等外国知名报刊,还有偏向于文化娱乐的《洛杉矶时报》等,至于热衷于“黄色新闻”的三流小报,就更多了。
柏林又现双子星;《石头的夏天》获奖,背后的秘密都在这;劲爆!20岁导演缘何获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詹姆斯想了想那些媒体会给出的标题,不得不说,很耸动。
这年头欧洲和北美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在长期订阅多家报纸,而他们和资深影迷的重合度很高,如果报道写的好、电影场刊评分也高,还斩获了大奖,他们很可能出于好奇去尝尝咸淡。
“可《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名著,今天的场刊打了3.2分,是最高的。”
“不用着急嘛,詹姆斯,”顾晨没给出他的理想报价是什么,反而笑着劝他冷静,“反正电影节还有好几天,我们可以慢慢等,万一要是场刊评分巨低,评委也都不喜欢呢,你岂不是为哥伦比亚省了一笔钱?”
虽然知道这是玩笑话,但詹姆斯还是答应了,想等等看,这个中国导演的话会不会应验,并找评委们喝喝酒。
次日,《石头的夏天》场刊评分出炉:3.1分。
比《巫山云雨》等都高,仅次于李鞍的《理智与情感》,是场刊排名第二。
虽然场刊排名并不代表评奖结果,欧洲三大也偶尔爆冷,但还是能体现资深影迷和评委们的审美。
当天晚上,詹姆斯打酒店座机询问了顾晨的想法,表示他愿意出70万美元。
本来就打算等等看的顾晨,这会儿更不急了,他刚刚接到了Universal Pictures Germany(环球影业在德国的发行商)的报价,两者都是好莱坞巨头,对方还比他高5万美元呢。
这一等就是五天,所有电影场刊评分都已出来,《石头的夏天》仍旧是场刊第二。
电影节艺术总监莫里茨派人来酒店找李鞍,希望他别急着离开柏林。
“那我是不是该快点走?”
李鞍向他介绍了一下,这是导演顾晨,对方立即欣喜的表示,你最好继续跟李鞍导演交流电影,到时候一起走也不迟。
等那人走后,李鞍笑道:“恭喜你了,顾晨,第一次拍电影就能在柏林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