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擒获金熊,媛媛初识

许多国际电影节,都有着一个业内人士都知晓的潜规则。

那就是主竞赛评审团会在所有影片放映结束后,进行多轮投票,投票结果由公证员密封,交给电影节艺术总监知晓。

倘若一系列放映活动结束后,电影节官方告诉导演别急着走,留下来参加颁奖,那就意味着这人是艺术总监的人,而这位导演所执导的影片,至少也有一个奖。

不然,要是导演看场刊评分太低,心灰意冷,或临时有急事,带着剧组主创离开了举办地,那颁奖的时候没人领奖,可不太好看。

顾晨呵呵一笑:“是我该恭喜李导才对,毕竟人们是‘专门’来找你的,我只是‘顺带’的那个。”

次日,顾晨、老田、俞妃鸿等人一起去了电影宫。

顾晨穿着一身中山装,由俞妃鸿揽着,一起在闭幕红毯上拍照。

至于老田,见自己只能孤单单一个人跟在后面,压根就没上去。

「神气什么啊?老哥我又不是没来过!我读北电拍片子的时候,你还在光着屁股满街跑呢!」

腹诽归腹诽,但看着顾晨那意气风发,不时侧耳过去,跟俞妃鸿说悄悄话的样子,还是恨得牙根痒痒,他距离禁止拍片期结束,还有好几年呢,琢磨着等回国了,是不是找个挂名导演拍一部?

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闭幕红毯仪式结束后,就到了此次电影节的重头戏:颁奖典礼。

好巧不巧,顾晨又跟李鞍等人坐在一起,也不知道是不是电影节官方知道他们都是华人,故意安排的。

评委会主席尼基塔出场担任主持人,介绍了一下由许鞍华等人组成的评审团后,便进入了颁奖环节。

先是最佳短片奖,继而是最佳处女作奖,这是颁给新人导演的长片的,也是俞妃鸿眼里,顾晨最有希望拿到的奖项。

主持人宣布前,镁光灯骤然聚焦,俞妃鸿的指尖不自觉地刺入了顾晨的手心。

“我都不紧张,你紧张什么?”

随着“Susanna Lo”的名字响起,前面两排的某个外国人站了起来,跟身边的人热情相拥,跑到台上,被主持人授予证书,开始激动地说起获奖感言。

“我还以为会是你呢……”俞妃鸿有些低落。

顾晨凑过去,在她耳边低声道:“这是好事,说明后面的大奖在等着我。”

“万一要是配乐那种小奖呢?”

“你是不是忘了,配乐也是你男人做的?”

湿热气息袭来,俞妃鸿耳后痒痒的,不自觉缩了缩脖子。

随着主持人一一宣布奖项,到了银熊奖最佳艺术贡献奖时,她又握住顾晨不撒手了——因为柏林没有“最佳配乐奖”这种奖项,银熊奖艺术贡献奖就是给配乐、摄影、美术的。

“今晚,我们致敬一位用音符雕刻时光的诗人。当银幕上的夏日晴空与他的旋律相遇,整个世界都化作了流动的诗篇。”

“他的琴键下藏着草叶上的露珠,跃动着蝉鸣的韵律。这不是配乐,而是一个灵魂对盛夏最本真的告白——那些音符让阳光有了温度,让回忆有了形状,更让电影获得了超越画面的生命张力。”

全场掌声中,大银幕同步闪现《石头的夏天》里,江文说老子是石头,“快滚吧你,臭小子”,小石头背着书包,在小路上奔跑的画面。

主持人语调渐渐激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授予顾晨先生,为电影《Summer》谱写的永恒乐章。”

顾晨笑着跟俞妃鸿拥抱、李鞍握手,第一排的记者,开始对准他们拍照。

走上台的时候,他笑得很开心,但心里却有些郁闷,「老子不会就得这个奖吧?」

「算了,好歹是个奖,在姜志强那还能多拿20万呢,比没有强……」

顾晨接过证书,感谢评委会对《石头的夏天》的认可,感谢剧组所有主创,感谢王妃的倾情献唱,感谢壮壮师兄的摄影,感谢母校北电对他这个新人导演的大力支持。

台下,老田听到后面两句时,不由得稍稍坐正了些,俞妃鸿更是啪啪啪为其鼓掌。

重新回到座位上,顾晨轻松了许多,看着影后、影帝、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大奖一个个颁布,内心毫无波澜,反正也跟他没关系了,不是吗?

“获得本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的是——《理智与情感》。”

随着尼基塔将电影名说出,在场的人都将目光聚焦到了站起的李鞍身上,坐在他一旁的妻子顿时喜极而泣。

虽然这是他的第二个金熊,但她还是为他感到骄傲。

等在场的鼓掌声稍缓,他又张口了——

“以及,《石头的夏天》。”

“让我们恭喜李鞍导演和顾晨导演。”

“《理智与情感》以惊人的精确性重构了简·奥斯汀的小说。李鞍的镜头像一柄东方的竹刀,优雅地剖开英国庄园的丝绸帷幕,让两个世纪前被压抑的女性意识在银幕上完成现代性呼吸。在此,我们表彰其用电影镜头,实现了‘理智与情感’不可能的平衡。”

“《石头的夏天》里没有夏天的烈日,却有两个石头。他们是被世界遗忘的石头——大人假装凶狠,孩子不会哭泣,在他们的公路旅行中,有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有最治愈人心的救赎,这是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两人一起站在台上,听尼基塔说颁奖词、给金熊奖的奖杯,互相谦让着让对方先发表获奖感言。

来到台下后,俞妃鸿比李鞍太太稍好,但也眉眼含泪,相当激动地抱住了顾晨,还给了他一个热吻。

像双黄蛋这种事,全球的电影节在过去和未来都没少干。

比如柏林前两年,就把金熊奖同时给了李鞍的《喜宴》和谢斐的《香魂女》。

上影节给《烈日灼心》开过三黄蛋。

最牛逼的还是墨镜王,在戛纳当评委会主席那年,搞起了大批发:《回归》六个主角全是影后,《光荣岁月》五个主角全是影帝。

颁奖后的记者会上,顾晨和李鞍无疑是最大热门。

后者还好说,毕竟前两年已经来过一次,但前者可是处女作,还是20周岁时拍的处女作,他们问问题的时候,那叫一个热情。

相比之下,首次放映那天,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南德意志报》,还想约顾晨做一个两个小时的独家专访,但这太赶了,他未来两天的事不少,只给了他们40分钟。

这家立场偏自由主义,记者本人也是影迷,所以几乎只聊电影本身,以及顾晨如何看待他得了金熊奖最佳影片、银熊奖最佳艺术贡献奖的事。

柏林电影宫这边热闹至极,国内也不例外。

虽然有时差,等一系列采访结束的时候,那边还只是早上七点多,但这年头没什么娱乐活动,牛马们普遍八点上班,已经早早起来了。

像《环球银幕》《戏剧电影报》《京城晚报》等,收到李鞍和顾晨同时斩获金熊奖的消息后,都准备今天就报道。

再比如,时任《京城特快》总策划的王常田。

他是复旦新闻系毕业,当了几年记者,这时候已经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但创业之心不死,心中已经有了《中国娱乐报道》的雏形,就想着攒够钱了再拼一次,不行还回电视台继续干。

但最轰动的,还是要属北电。

接到消息的老郑听到《石头的夏天》不仅得奖,还得了金熊奖,那叫一个激动,这可是他学生!

整个学院上到院长、书记,下到讲师、学生们,都与有荣焉。

时任院长助理的侯明跟到青影厂当厂长的老郑一商量,立即挂起了几个大大的条幅,本来还打算写得详细点,但两个奖项和多个身份不好写,还思索了好一会儿。

“导演系”这不能忘,大家都是这出来的,跟别的系能一样吗?

“在校生”也不能忘,这跟老谋子那些40多岁的人得奖,意义完全不同,顾晨能代表学校教学成果,后者能吗?

“金熊奖”就更不能忘。

老郑还想加一句20岁,但大楼能挂条幅的位置就那么宽,再多俩字都写不下了,最后索性写成了“热烈祝贺我校导演系在校生顾晨处女作《石头的夏天》获柏林金熊奖”。

这天晚上,高媛媛约在北电读大一的闺蜜江欣一起去王府井玩,见她神色激动,好奇是有什么喜事,别不是谈男朋友了吧?

“老实交代,姓甚名谁,帅不帅?我认识吗?”

“我倒是想谈,可惜遇不到我的华仔呜呜呜……”

一番交谈后,闺蜜这才娓娓道来,说他们学院的导演系大二学生顾晨,长片处女作得了柏林金熊奖,在学院里都传遍了。

高媛媛看着闺蜜眉飞色舞,给她讲金熊奖有多么牛逼,学长顾晨又是多么有才华,而且很帅。

她缓缓用涂有裸色指甲油的手撩了撩头发,轻声应和着:“这么好?我鼓励你去追他!”

“北电那么多漂亮小姑娘,怎么轮得着我啊?”她摸着高媛媛新做的指甲,“倒是你,说不定顾导演会喜欢哦,他们就喜欢年轻的白纸。”

“你也年轻呀。”

“但你比我小一岁,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