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这怎么拍?

“嚯,你还画分镜了?准备挺充分啊。”

江文看着茶几上的分镜头脚本很是吃惊。

“是,我第一次见的时候就说,咱们顾导这准备挺充分的,”老田笑道,“要不你再看看,万一喜欢这镜头语言呢?”

所谓的分镜,就是分镜头脚本,讲的是一个电影镜头里有什么内容,演员需要表现什么,如何站位,镜头怎么摆,有文字类也有画面类,顾晨这是画面类。

有了这个东西,现场拍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

要是像墨镜王那样,不仅没有分镜,还没有剧本,想要什么全看状态,全凭感觉,全要情绪,让演员自己发挥,可不就妥妥的熬鹰,让梁家辉大喊吐槽“浪费生命”吗?

江文拿起来了其中一部分,打算随便瞧瞧,但入眼的却不是《石头的夏天》的分镜,而是一颗硕大的人头,右上角还明晃晃写着《鬼子来了》第66场。

最初,江文还不以为意,但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觉得喜欢。

尤其是顾晨这分镜,画的那叫一个地道,完美地将马大三人头落地前后的场景表现了出来。

相比较之下,从演员转导演,半路出家的江文分镜就相当一般。

他绘画基础相当一般,画出来的分镜全是火柴人,基本上只有他自己,以及合作多年的摄影师能看得懂。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澡堂子里,于北蓓向马小军他们发火那场戏,他画的分镜头脚本是这样的。

就,很灵性。

而顾晨的分镜,则是这样的。

画面感强的一批,完全能当漫画书看。

虽说分镜的强弱不代表电影的好坏,但开拍前已经把剧本画成了完整的分镜,如果片场严格按照这个拍,不怎么改动,说明这片子跟剧本里呈现的差不离,就能对成片有一定的预期。

“你这本子,嘿,有踏马有意思。”

“不过这个,你打算怎么拍啊?”

老田一脸诧异:“你刚才不还说不喜欢剧本的吗?怎么这会儿就觉得有意思了?”

“你别打岔。”

顾晨瞥了一眼自己手里的《石头的夏天》分镜,又瞧了瞧江文手里《鬼子来了》的分镜,“嘶”的一声吸了口凉气。

“那什么,拿错了,这才是《石头的夏天》分镜,文哥你看这个吧。”

顾晨递过去,江文没接,仍旧把《鬼子来了》保持着递过来的姿势。

“那个先不急,我就想知道这个你怎么拍?”他指的正是马大三人头滚滚那场分镜。

“这个呀,我是脑海里先有的画面,觉得人头落地就该是这样的,他死的时候也该是睁着眼的,至于怎么拍,说实话,没想好呢,这剧本我都还没写完呢,画分镜就是想先找找片子基调。”

看江文急切的那样子,顾晨又道:“不过,我听说美国有一种特殊的摄像机,可以滚动拍摄,非常稳,这片子应该全片黑白,然后就砍头那一抹,用鲜艳的酒红色。”

“灵感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

“就色彩运用方面来说,是。”顾晨承认了这点,但他真实灵感可不是来自这个,就像江文最初拍这片时,参照物也不是《辛德勒的名单》。

“按我现在的想法,这本子想要探讨的是人性、战争、农民、武士以及侵略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你可以参考一下黑泽明的《七武士》《乱》,然后《人间的条件》那种。”

黑泽明,日本电影巨匠,第一个把亚洲电影带到国际的电影大师,可以留在影史上的人物,代表作最出名的是《罗生门》,这片子已经从一部电影变成一个名词了。

指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张艺谋的《英雄》,在叙事模式上就完全是对《罗生门》的拙劣致敬与模仿。

对于黑泽明,全球的电影人都不陌生,拍《教父》三部曲的科波拉,拍《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的斯皮尔伯格,都是他的小迷弟。

国内,张一谋、陈凯格、江文这些人也都是看着他的片子长大的,基本上都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致敬致敬再致敬”。

对于他,江文自然不陌生,但《人间的条件》,他还真没看过。

“《人间的条件》?”他琢磨了一下这片子,觉得似乎有点印象,但印象不多。

“仲代达矢演的那个,小林正树拍的。”

顾晨这么一说,江文就想起来了。

黑泽明御用男主仲代达矢,在跟黑泽明合作同期还跟小林正树等导演一起拍过几部片子,这就是其中之一。

“你这阅片量够大的啊,都在哪看的?”

“学院有内审机会呗,然后就各种DVD录像带,只要电影史上有的,我基本都会去店里淘淘。”

“现在你看过多少部电影?”

“没您两位多,但起码一千部是有了。”

江文有些感慨,他像顾晨这年纪的时候,还真没他这么热爱电影。

他高中的时候是跟老达玩得好,那哥们儿后来考上了北大,他没考上,经他推荐,才去考中戏,之后才爱上电影的。

而且,他那年纪还在中戏打酱油,毕了业去青年艺术剧院还是打酱油,之后被陈导看中,演了《末代皇帝》里的溥仪,才正式走上演艺道路。

完全不像顾晨这样,二十岁就能写能拍。

“那你估摸着,这本子多久能写好啊,我想演这个。”

老田看他们把话题越扯越远,就想把话题拉回正轨。

“演什么这个啊,没听顾晨说嘛,这本子还没写好呢,他想法都还没定形呢。”

顾晨在心里悄悄给老田比了个大拇指,「搞助攻还是你行」!

“壮壮师兄说的是啊,要不咱先拍《石头的夏天》呗,拍完这个再拍《鬼子来了》?”

“我看不成,你那《石头的夏天》是还可以,但有点柔和,我干脆再把话说重点,有点娘们儿兮兮的,我不喜欢。”

“我看出来了,你就喜欢硬派的。”

“这不明摆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