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战争的本质便是掠夺

李治手指已经搭上弓弦,薛仁贵的箭尖直指莫康咽喉。

就在箭将离弦之际,李勣突然伸手按住弓臂。

“殿下不可!这并非陛下所愿。”

李治咬了咬牙,最终长叹一声放下弓箭。

待大军返回营地。

刚进大帐,尉迟敬德洪亮的笑声就震得李治一颤,“一王擒三皇,老夫真是看走了眼。”蒲扇般的大手顿时拍得李治一个趔趄。

帐内众人无不是连连惊叹的目光投向李治,刘弘基更是上前,“殿下以身犯险,可是让老臣等无不汗颜。”

“诸位过奖了!”李治有些不好意思的耳根泛红,挠着后脑勺将裹得严实的包袱捧到李世民案前:

“阿耶,这是新罗、百济还有高句丽的国玺。”

帐内众人顿时一凝,随即便是一片哗然,这次看向李治的目光不由得变得惊愕起来。

这晋王殿下,不仅将这几国君主掳了回来竟然还拿到了他们的国玺。

李世民把玩着国玺,眼中闪过惊讶:“雉奴,泉盖苏文应视国玺如命,你们如何得手?”

李治嘿嘿一笑,“孩儿潜入平壤后,与薛兄兵分两路,我去寻高藏,而薛兄则是趁乱寻的国玺,恰好当时泉盖苏文不在平壤,我们也是侥幸得到。”

长孙无忌仔细查验后,眼中精光一闪:“陛下,如今三国君主和国玺俱在,此时,大义在我大唐!”

李治不禁抬眸,恰好与长孙无忌对视。

这位舅舅还真是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雉奴,辅机所说,你怎么看?”

“孩儿与赵国公所想一致。”

长孙无忌不禁瞥了李治一眼,这都没外人,你就不愿称我一声舅舅吗!

“如今大义,在我等身后,那高句丽先刺杀我朝国公在前,又灭新罗、百济国祚在后,我大唐出兵,助其三位‘复位’,名正言顺!”

“好!遣使传朕旨意,给高句丽发诏。只要泉盖苏文愿亲身前往大唐请罪,归还高句丽王位,助新罗百济复国,并割让两国各十城之地,我大唐便可不对高句丽出兵。”

李治见状,微微一笑,“阿耶,不仅如此,我们可将三国君主如何遭受泉盖苏文迫害,致使国破家亡之事,印成各国文字书信,派细作在三国境内传播。

届时,不待我大唐出兵,其必将先行内乱,到那时,我大军压境,平壤指日可待……”

众人看着帐内侃侃而谈的少年,互相交换眼神,心中暗惊,

“这晋王殿下,年纪轻轻,手段却如此老辣,当真是腹黑的很!”

李世民满意的看着面前的李治,随即将目光投向帐内众人,“诸位怎么看?”

“此计甚妙,攻其心,灭其志,毁其根本,此乃上策。”长孙无忌当即开口。

一旁的李勣也是点头,“没错,先让他们内部乱起来,我们可暗中推波助澜,助其各路兵马前往平壤诛杀叛逆,只待三国一乱。

到那时,我大军便可以最小的代价,不战而屈人之兵。殿下深谙兵法精髓啊。“

李世民微微颔首,最后看向李治,“雉奴,你觉得这一战,要以何为终?”

李治看着众人皆将目光投向自己,自然知道这是李世民在考教他。

当即,只见其眼神逐渐变得尖锐。

“毁其国运,灭其国祚,今后此地乃我大唐都护府……永镇辽东!”

话音方落,帐内忽起一阵烈风,将舆图吹得哗啦作响。

李世民的目光忽然落在帐门旁的白袍将领身上。“雉奴,这就是你的亲卫?“

“雉奴,这是你的亲卫?”

李治点了点头,连忙开口:“阿耶可莫要小看了此人,薛兄绝乃我大唐今后将帅之才。”

薛仁贵闻言,脸色微红,李治能在李世民面前如此评价他,这绝对会是一场莫大的恩赐。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今天薛仁贵的表现,完全符合他的心意。

“传朕旨意,特封薛仁贵为右武侯卫中郎将,此次战役,其并入前军刘弘基麾下。”

“末将谢陛下隆恩!”薛仁贵单膝跪地,声音微微发颤。

李治当即大喜,望着那道白影,恍惚看见十年后独当一面的名将雏形……

自此,薛仁贵将正式,踏入大唐武官阵营。

接下来,李世民会见了金德曼、高藏以及扶余隆,三人见到李世民几乎是大气也不敢喘。

李世民许诺会善待他们三人,但却一直没有正面回答是否会帮助其复位的问题。

期间,这金德曼频频给李世民抛去媚眼,但其却视而不见。

待三人退去,李世民手指轻叩案几,看向长孙无忌,“辅机,你怎么看突厥人出现在高句丽?”

“陛下,此事确有蹊跷,那莫康乃是西突厥的人,但其如何带着千骑来到高句丽。东突厥却没有丝毫动静,这其中,不得不让人深思啊……”

李勣随即上前,“看来,这东突厥恐怕是发生了什么变故,只不过,我们的人为何没有传信到长安呢……”

“依臣之见,需要尽快查明,突厥境内是否发生异变。”

李世民双眼微眯,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着天枢阁,彻查此事,朕要知道,突厥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治在一旁当头一震,这是他第一次从李世民的口中听到天枢阁这个名字。

先前高士廉与李勣都曾与自己提起,李世民的天策府如今尚在,此时李世民说要天机阁出动,想必这就是高慎行所说的天策府中,负责情报的机构,独属于李:世民的情报机构。

随着众人讨论渐渐深入,李治忽的开口:“阿耶,孩儿有个想法,还请父皇允准。”

“在军中,直说便可!”

“阿耶,战争的本质便是掠夺,如今高句丽已是待宰羔羊。战后战利品分配,不妨让河北道百姓也分一杯羹。”

见众人面露疑惑,李治详细解释道:

“孩儿想传召河北道各州,命各府张贴告示,高句丽战事过后,凡愿报名前往者,皆可在战后获得相应的战利品。

待咱们的大军撤出,百姓便可入城,我们可将一部分除军械外,留给百姓一些。

毕竟战争中,苦的永远是百姓,若是可让其尝到战争所带来的红利,这对我们大唐今后出兵其他地会有着不小的收获。”

李治深吸一口气:“如此,百姓知战利可图,必踊跃相随。他日再征他国,何愁民心不附?”

话音方落,长孙无忌手中茶盏当啷坠地。

这哪是少年稚言,分明是帝王心术!

李世民听后,已自大笑,“此计甚妙,百姓所闻,定会跟着大唐的旗号。今后荒草能变沃野,贱籍可成勋贵!”

李治随即附和,“到那时,我大唐便可军民一心,铁蹄所过之处,皆为唐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