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运筹帷幄
- 李承乾没造反!我怎么当太子?
- 暴躁小柴犬
- 2088字
- 2025-04-12 23:00:11
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掠夺,在如今这个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中,自然便会有相应的成本和收益。
如今的大唐,最大的成本便是发动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百姓军户的千里奔袭,若是没有相应甚至高额的回报,那么长此以往,最终这些都将会反噬回大唐身上。
而此次对战高句丽的战争收益,便是来自于战败后的他能被掠夺多少人力物力为大唐所用。
李治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暗暗决定,他要让这场战争以最小的牺牲,取得最大的收益。
要让大唐百姓看到,我大唐刀锋所指,皆为希望!
就在这时,苏定方缓缓走向李治,“殿下,我陪您去军中走走吧。”
李治会意,这是苏定方有意要让自己接触基层将士。
“那就有劳苏将军带路了。”
李世民此次率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以及与李治一同前来的左右屯卫府兵作为外围兵力。
而中心则是李世民的亲卫禁军。
李治与苏定方两人驾马向外走去。
但见李世民的亲卫禁军各个身着黑铠,面带黑甲,几乎是武装到牙齿的形态。
李治不禁愕然,这不是自己庄子上部曲的装备样式吗!
只不过,看这些人制造工艺以及制式显然比自己庄子部曲的工艺要差上一些。
看来,李世民是从李勣等人那里得到的消息,特意暗中组建的这支部队。
苏定方似乎也注意到了这点,不禁惊叹,“不知陛下这是何时打造的这支军队,看样子,战力斐然啊!”
李治心中不禁暗笑一声,“待你见到我的部曲作战之时,想必更是会大吃一惊的!”
待二人来到左右骁卫府兵驻地时,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尉迟敬德。
“哈哈哈!殿下这是来巡视老臣是否坚守岗位吗??”
李治微微一笑,“鄂国公说笑了。本王见军中将士,武器装备似乎都有更换,本是好奇,前来看看。”
“殿下难道不知。这都出自你军器监之手啊!”
“哦,原来是这样。”李治假意恍然,目光不禁瞥到了其桌上的一颗类似药丸的球状物体。
“鄂国公,这是?”
“这是道家的仙丹,乃有长生之效。”
李治眉头一皱,伸手拿起那颗‘仙丹’在掌心掂了掂,突然咧嘴一笑:“鄂国公,您这仙丹...看着倒像是军器监新研制的钢铁珠子啊!”
尉迟敬德铜铃般的眼睛一瞪:“殿下莫要胡说!这可是老夫花重金从终南山道长那里求来的长生仙丹!”
“长生?”李治突然抄起案上的水壶,作势要往丹药上浇,“那不如咱们试试,若是真仙丹,定然水火不侵——”
“使不得!”尉迟敬德慌忙伸手阻拦,粗壮的手臂青筋顿时暴起。
李治顺势收起玩笑神色,压低声音道:“鄂国公可记得武德年间的袁天纲?他便是服食这类丹药,最后七窍流血而亡。”说着用手指在桌上划出一道血线,“听太医说,肠子都烂穿了。”
李治其实也不知道袁天纲是不是吃过丹药,只不过这个时期的大唐,由于道家的兴起,王公贵族中,的确有着不少人迷恋修仙,炼丹。
尤其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风气盛行于贵族和皇帝之间。
但李治很清楚,这时候哪有什么仙丹,不过都是一些重金属及一些药物研磨融合而成,这分明就是慢性自杀。
不过,这个时间,尉迟敬德才刚刚开始迷恋这个东西,还有纠正他的机会。
尉迟敬德听后脸色微变,但仍旧嘴硬:“那是他福薄!老夫征战多年...”
“正是因此才更危险!”李治突然拍案,吓得帐外亲兵按刀张望,“您这般猛将,若因丹药折损,他日战场上有敌军骂阵,岂不是少了个能喝断当阳桥的猛将?”
见尉迟敬德神色松动,李治凑近道:“不如这般!您将这丹药给牢里死囚试服。若真能延年益寿,本王亲自为您向父皇请功;若是毒药...”他意味深长地拖长声调,“正好替您挡了一劫。”
尉迟敬德盯着丹药半晌,突然哈哈大笑:“好个晋王!绕这么大圈子就为救老夫性命。”
说着将丹药碾碎在掌心,“罢了!老夫还是信殿下的军器监。那帮匠人至少造出的陌刀,砍人时从不骗人!”
李治暗自松了口气,心想这老杀才总算开窍了。却听尉迟敬德又补了句:“不过殿下既坏了老夫仙缘,改日得赔我两坛西域葡萄酒!”
“一言为定!”李治大笑,心想比起吃毒药,喝酒算什么。
反正自己记得,这老家伙命长的很,后世据说迷恋修仙、炼丹竟然还活了十多年,可见这老家伙身体有多么硬朗。
再有,这老家伙虽然后期致仕,但也是因其不会与人打交道,朋友太少。
既然自己来了,那自然不会再让其走原先的老路,待日后大唐军校开办,这些人可都是
对于这种修仙的风气,李治双眼微眯,自己倒是没有注意李世民有没有迷恋上这个,如若发现,必要及时阻止。
只要这次高句丽一行,李世民没有受伤和劳累过度,并且不去追求长生,再加上孙思邈的调养,那想必,他还能多活几年。
这样的话,李治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大展拳脚,让他彻底明白,谁才是最有资格继承大唐的皇子。
也能借机好好敲打敲打,这朝中那些并不看好自己的大臣们。
接下来的几日,高句丽境内,忽然出现了漫天的信雨,期初,人们还没有在意,但当看到其中内容后,无不是满眼惊容。
他们的王被圈禁了!
这是高句丽百姓的第一反应,而圈禁他们王的人,还屠戮了新罗和百济。
因为泉盖苏文封锁边境的缘故,内部的百姓并不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何事。
当高句丽境内各路藩王看到此物后,心思也渐渐变得活泛起来。
而这时,各路藩王府邸,一些大唐细作遣人送去了话。
“若是想要前往平壤勤王,大唐愿出兵器助其一臂之力。”
而这一幕,不断在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地上演。
三国各路王公贵族在打开书信的第一眼,看到的便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