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三功齐(求追读!)

  • 枭汉
  • 枕金刀
  • 2455字
  • 2025-03-16 21:17:59

众人进入堂室,分宾主落座。

关羽犹豫了一会,还是坐在刘备下首,将自家兄长和徐晃分隔开来,以防万一。

待各自落座后,也是他率先开口,抱拳施礼道:

“先生还请细言。”

高渊点点头,朝着客座的徐晃语出惊人:

“若我所料不差,杨奉派你进入洛阳,该是来协商投诚之事吧?”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意料之中的吃了不小一惊。其中徐晃被戳中了心窝子,惊疑最甚,也顾不得是否失礼,忙道:

“先生此言何意?”

“白波贼虽声势浩大,号称百万。总数不过十万之众,然去除老幼,其中青壮最多不过两三万。其中部曲分为五股。郭太、杨奉、韩暹、李乐、胡才为各部首领,既然以郭太为首,想必其手下部曲应该是最多的,合有七八千人。其余四部,每部该合三五千之数。我说的对是不对?”

高渊侃侃而谈,显然已经将白波贼众一应详情尽数掌握。

徐晃苦笑,没曾想刚一见面,自家家底已经被人摸了个清楚,只能无奈点头。

见徐晃承认,众人也是面露佩服。

简雍适时捧场:

“先生身在帷幕,掌观山河,天下诸事了然于心,雍实为佩服。”

“宪和言重,不敢当!”

高渊谦虚一句,“张角当时聚众起事,部曲有百万之众,信众分三十六方,每方设一渠帅。任取其中一方,人数便不下于白波。”

“霍乱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如何?还不是被朝廷剿灭,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郭太所率白波,青壮不过数万,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并州苦寒之地,多山而少田。北有乌桓,西有匈奴,黑山贼众占据河内。郭太想要填饱这十多万张嘴,必然要率军南下,入侵河东、河内等地。”

“然河东与雒阳一水之隔,乃是我大汉腹心所在。河东失陷,必然震动雒阳,天子怎可允许此事发生?必然要尽起关西大军,举大兵而伐之!”

高渊倏然起身,朝着徐晃斩钉截铁道:

“郭太起事不过一年,地无存进,部曲死伤甚重而得不到补充,麾下忍饥挨饿却得不到粮秣。五部首领之间,已是矛盾丛生,如今已是穷途末路。”

“投诚还是身死,再不抉择,覆灭只是近在眼前。”

事实也如他所料。

白波军于中平五年二月,在并州西河郡白波谷起义,而后先攻晋阳,后下上党,兵锋转入河东,直逼黄河北岸。最近的时候,距离洛阳不过百里,威胁太大,堪称肉中之刺。

所以朝廷不断派兵清剿,虽然一直没能取胜,但是也给白波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最重要的是被围困在河东一带,根本没办法滚起雪球,补充人口兵员。

眼看着就要困死了,要不是汉灵帝死的太及时,后续又因为诸如何进身死,天子东逃,董卓进京,中枢乱斗,群雄讨董等一系列紧急要事,朝廷一直腾不出手来,让白波军获得了喘息的时间,熬到了南匈奴於夫罗,二者合流一处,否则早就化作鸟兽群散。

不过后来郭太很快就战死沙场,麾下部将杨奉、韩暹、胡才、李乐等人先后投降李傕,并一同参与了护卫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

话说到此,高渊已经走到了徐晃案几之前,俯视后者,言语中并无审视意味,也无半点逼迫,只是一副随口闲谈的样子:

“五部首领意见不合,有人欲战,有人欲降。而杨奉,便是力主投降之人吧?”

“正因如此,杨奉为了保全自己,不至于随郭太等人一同覆灭,所以才暗中遣你进入洛阳,企图找个门路,将投诚之意,传于朝堂之上,天子之耳。对否?”

徐晃已经震惊的无以复加,盯着他看了良久,才长叹一声,“先生真乃神人也,一字不差!”

众人再次震惊,简雍啧啧称奇,赞叹道:

“竟有此等秘闻?先生果真留候复生于世也!”

此时关羽心中却有了疑惑,转过头来,朝着下首的徐晃问道:

“公明乃是河东郡吏,本该一心报国,怎得反倒委身于贼,与郭太、杨奉等人为伍?”

不愧是你,关云长。

高渊神情一滞,默默无声地回到自己座位。

徐晃苦笑一声,朝着关羽抱拳道:

“兄长之言,弟如何不知?奈何弟不过一郡小吏,位卑言轻,贼攻城甚急,郡守有心开城投降,弟也是劝说不住啊。”

“更何况河东连年遭乱,西有匈奴越境,入寇州县,东有黑山侵扰不绝,城郭破败,士卒疲敝,如今黑山刚走,北边又来了白波贼。朝廷救援不及,单靠我郡中一二千人,如何敌得过十数万贼众?”

“弟念及城中家眷亲族,更有数万百姓,不得不顺应郡守,更是投身杨奉麾下,只求得能保住一城生民。”

“若非如此,晃便是粉身碎骨,也绝不会投身于贼。”

听完这话,关羽沉默无言,即便是他,在遇到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说比较庆幸的是,早早便知会了糜竺,派遣仆从带着亲笔书信前往河东,将自己的老妻以及幼子关平一并送往徐州,只待自己这些人东返之时,便一同南下。

得知了原委,在场诸人总算放松下来,不用再彼此戒备。

高渊接过话茬,继续道:

“其实杨奉投诚之事,再是简单不过。只需令公明面见天子,亲自为杨奉述说就是。”

“此言当真?”

徐晃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些时日以来求之不得,在别人口中竟然如此简单,一时间心神俱颤,有些恍惚。

天知道他在雒阳走了多少门路,遭受了多少委屈。

别说那些大小官员了,便只是各家府邸看大门的门房,只要一听到他说自己是“河东郡吏”,立马拂袖走人。脾气差一点的,还得破口大骂几句,恨不得拿扫帚给他轰走。

个中苦楚,唯有徐晃一人知晓。

“君子一言,自然算数。不过,杨奉纵然有投诚之意,至于天子能否答应,我无法保证,还要看你面见天子之时如何陈述。”

高渊没忘了给自己打个补丁,自己又不可能替他来担任说客。

徐晃若是无法说动天子背后的何太后,那自己也没什么办法。

若是徐晃事到功成,成功说动太后与天子,那这份功劳,也少不了自己,或者说少不了刘备的那份。

三件大功,便在此刻凑齐整了。

-------------

1、裴松之注三国:关羽称徐晃为大兄,但是其他地方包括近现代一些研究,都觉得关羽年龄更大一些,这个不好说,各位自行判断。

2、《董卓传》和《灵帝本纪》里关于白波贼与於夫罗的事迹时间线记载略有不同,这里剧情偏向董卓传。

主要是按照灵帝本纪的说法,这个时间点白波就与南匈奴合流,那董卓只带着三五千人根本在河东站不住脚,早就被十几二十万联军淹死了,更别说只隔着一条大河窥探雒阳。

而且董卓火烧雒阳撤往长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白波与匈奴合流,盘踞河东郡,威胁雒阳,让董卓陷入了北、东、东南多面夹击。

3、关于雒阳之行的进度,发到作品相关了,手机党可以拉一下目录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