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疑病症状的识别与应对

小案例

王女士,42岁,8个月前在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结节,医生告知患者暂时没有问题,定期观察就好。但王女士很紧张,并感觉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认为是癌症转移,随即到当地最好的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知她没问题。王女士仍不放心,又去北京某知名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癌胚抗原略高于正常值。看到结果的王女士更加紧张,坚信自己得了癌症。她买医学书籍,上网查相关内容,反复到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就诊进行检查,均被告知检查无问题,但王女士仍然不接受现实。最近还经常发脾气,打骂孩子。家人应如何帮助她呢?

定目标

1.了解疑病症状的表现,学习早期辨别疑病症状。

2.掌握帮助有疑病症状患者的方法。

跟我学

疑病症状是一种担心或相信自身患有某种严重躯体疾病的先占观念,并因此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消除此种担心。患者不相信医生的检查和解释,因此不断更换医生,认为是医生不负责任,没有认真为自己看病,甚至怀疑医生的水平,由此而产生焦虑、疑虑和恐惧。患者经常惴惴不安。

一、疑病症状的表现

1.明确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感

患者自觉某种躯体不适感,可以明确说明具体哪里不舒服。比如案例中的王女士,她自己认为淋巴结肿大、疼痛,是癌症扩散了。患者不适部位可能发生变化。

2.坚信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

患者觉得自己的躯体疾病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比如案例中的王女士,觉得自己患了癌症,而且已经扩散了。比较常见的还有坚信自己得了艾滋病等不治之症。

3.不相信医学解释

频繁地到各家医院看病、检查,对于没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检查结果不相信,对于医生的解释不满意,认为医生没有认真对待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疾病,从而频繁更换医院和医生。案例中的王女士就是买医学书籍,上网查相关内容,反复到北京、上海等大医院检查,均被告知躯体检查无问题,但她就是不相信。

4.感觉过敏

正常的反应和感觉也被患者认为是异常的,患者会认为这是大病的先兆。或者一些很轻微的表现也被患者认为是可能威胁自己生命的大病。

5.伴有情绪障碍

因为长期担心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导致焦虑、失眠及抑郁情绪,影响家庭生活及工作。案例中,王女士还动不动就在家中发脾气、打孩子、摔东西,闹得家里一团糟,正是符合伴有易激惹的情绪。

二、疑病症状的观察与识别

疑病心理是人们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正常表现,但如果是过度疑病,以至于对自己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那就是疑病障碍。该病多发于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多因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症状、假性神经系统症状等内科疾病入院治疗,占门诊患者的4.7%。内感性不适就成为疑病者的始因和基础,加上固执多疑和易受暗示性等个性特点即可发展成为疑病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识别。

1.坚信自己患有严重疾病

患者长期坚持认为自己患有一种或几种严重躯体疾病(通常是癌症、艾滋病等不治之症),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一个或两个器官或系统。每次就诊时,对疾病的坚信程度及症状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2.不愿相信医学解释

尽管检查结果正常或者某些检查结果的变化根本没有临床意义,医生也反复说明对健康没有影响,但患者仍然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因此,四处求医、反复检查。

3.可能合并情绪障碍

患者长期担心自己得了重病,可能合并有焦虑、恐惧、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

4.可能存在的触发因素

患者身边比较亲近或接触密切的人突发严重疾病,或者患者自己体检有某项轻微异常的结果。当患者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某些冲突,只要生病就可以回避某些社会责任,并获得更多的关心、照顾和保护。

5.性格特征

此类患者多具有神经质的个性特征,例如敏感、多疑、固执、过度关注身体不适的症状和自己的健康状况。

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患者疑病的器官或组织、部位,要进行相应的检查,首先要排除患者主诉存在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尤其是患者出现一些新的不适主诉时,不能把患者所有躯体不适主诉都归为是疑病症状,延误诊治。

三、疑病症状的应对方法

1.不要否定患者的疑病主诉

疑病也是一种疾病表现,家属或照顾者不要责怪患者疑心太重或没病装病;且患者病程一般呈慢性、波动性,一旦遇到某些促发因素,疑病的症状可能会时有发生。家属或照顾者应首先接受患者的想法和感受是很真实的,他们其实很痛苦,家属或照顾者要做到不否定、不解释,更不要劝阻患者的疑病主诉,要用共情去倾听、理解、接纳患者的感受。

2.处理焦虑等情绪

患者经常觉得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经常处于紧张、恐惧当中,考虑到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反应,可以采用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等方法去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必要时就医治疗。

3.鼓励、督促患者正常生活

鼓励患者以正常人的心态去工作和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方面能让患者从疑病的认知中抽离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使患者体会到自己所怀疑的疾病对自己没有影响,可能会动摇其疑病的观念,还可以让患者产生成就感和控制感,改善患者一些不好的感受。

4.维持正常家庭功能

某些患者的疑病症状可能是其家庭功能不良的表现,例如家人之间关爱不够、沟通不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一旦家里有人生病,大家都来关心生病的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可能会缓和。因此,患者想通过生病的表现来博得关注和关心,缓解家庭矛盾等。家属要仔细分析、反思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努力营造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有效沟通、互相理解包容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5.引导患者合理认识、正确对待其疑病观念

告知患者适当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益行为,可以及时发现某些疾病;但是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个上面就会引起自己某些不必要的损失,尤其对那些病程较长的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可以引导他们去分析,这么长时间,患者所担心的大病好像也没有引起健康问题或危及生命,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疾病的担忧可能只是对健康过度害怕的表现。帮助患者说服自己,这仅仅是自己的担忧,并不是真正的事实。

加油站

其他躯体形式障碍

除疑病障碍外,还有几种常见的没有明确躯体疾病证据但患者被躯体不适症状困扰,或者检查结果的严重程度远不及患者躯体不适主诉的躯体化障碍。

1.躯体化障碍

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查无实据的躯体主诉。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呃逆、胃灼热、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患者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患者为此反复就医、反复检查,检查结果均正常,拒绝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疾病的忠告。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很少能够完全缓解。女性远多于男性,女性最早的症状可能与性方面的困难或婚姻、恋爱问题有关。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表现类似躯体化障碍,但没有躯体化障碍典型,症状涉及的部位没有躯体化障碍那么广泛、丰富,对家庭、社会功能的影响也没那么明显。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有心悸、出汗、脸红、震颤等表现,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患者坚持认为这些症状是某一器官或系统患了严重的疾病所致,并因此感到苦恼。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医生的反复解释、保证都无济于事。常在内外科就诊,诊断为“心脏神经症”“胃神经症”“心因性嗝逆”“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过度换气”等。

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这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常因压力过大、家庭矛盾等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经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常见的疼痛部位有头痛、腰背痛等,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诉反复就医,服用多种药物,甚至造成镇痛药依赖。

划重点

疑病症状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症状,患者深信自己患了癌症或艾滋病等严重躯体疾病,尽管通过反复检查没有患病的证据,仍对自己患病事实坚信不疑,对患者本人及家庭造成了困扰。家属或照顾者应该正确认识患者疑病也是病,尽量改善家庭功能,理解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引导患者合理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疑病观念。

试试手

1.王女士的疑病症状有哪些特点?

2.作为王女士的家属或照顾者,应该怎么样帮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