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夏洋
- 1774字
- 2025-03-27 17:56:43
前言
2017年以来,教育部相继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并将“四新”建设纳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了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意图及实践要求。新文科是大文科概念,首先应该打破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等传统人文学科之间“人为”的壁垒,提倡文科学科之间内在交融。新文科理念为我国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关专业提出了新的命题,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长期施行的“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及教学理念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新文科建设需要。高校英语专业传统教学大纲中语言技能课程过多、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教育的升华,亦是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范式等方面的全面重构。新文科建设关键在于“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探索新模式、建设新课程、构建新理论”。从教育理念来看,在我国强调社会转型、产业升级、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专门化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文科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之下,我国学者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偏窄、思辨能力偏弱、综合素质未得到充分发展等突出问题,基于源自北美的内容依托式教学(CBI)和欧洲的内容和语言融合学习(CLIL)等外语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ontent andLanguage Integration, CLI)。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为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实现了文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理念的精髓。
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模式倡导将语言学习者沉浸于语言环境之中,强调语言所传达的知识和信息,强调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学习语言,强调把教学重心置于“意义”而非“形式”之上。同时,在该教育理念指导之下,英语专业课程中的语言成为媒介和信息载体,教师根据教学材料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任务,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堂活动。英语专业教学不再单纯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在关注语言的同时,更加重视语言所带来的信息,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理念能够实现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共同提高、互相促进的双赢目的。
基于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理念,我国东北某高校对传统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创新性的中国本土化改革。此项改革以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首创了内容与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开发了系统的基于学科知识的英语专业课程,编写了配套的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教材,开展了学科内容与语言技能有机融合的教学实践。在实施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改革的十余年间,参与改革的教师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侧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讨、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教学效果、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课程对学生语言技能发展和思辨能力的影响,以及从教师的角度开展的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教师知识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笔者作为一名英语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了英语专业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改革,经历了从最初只有三名实验课程教师、四个实验班的实验阶段,到目前课程改革已经辐射至全国众多院校的国内拓展阶段的全过程。笔者在课程改革的十余年间,一直作为一线教师和改革实践者,关注着课程改革展示出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密切关注着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专著正是笔者在参与改革十余年间,对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习者学业情绪及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教师发展研究的反思和总结。本专著共分为12章,主要涉及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外语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学习者研究以及教师发展研究三部分。专著的完成得益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常俊跃教授、赵永青教授、刘风光教授、邓耀臣教授、吕春媚教授等专家的帮助。专著的撰写也得到北京语言大学许宏晨教授、苏州大学刘宏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李成陈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陈雪梅博士等青年学者的扶助。也要感谢我指导的研究生武迪、刘雨溪、王婧菲、申艳娇、唐雅琪、张淼铎、王婧菲、李文梅、唐召琪等,他们在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和专著撰写过程中与我共同学习并通力合作,最终以集体智慧成就了这部专著。本专著的出版既是对过去十余年间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改革过程中些许辛酸与点滴愉悦的文字礼赞,也是对英语专业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未来向纵深发展的希冀与展望。
夏洋
于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