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

难道自己当初将错就错的路走错了?还是私自出来闯荡的路错了?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拼博的时刻?

真不能信邪!赵匡胤满心疑惑,脚步却未曾停下,就这么思索着,前行着。说来也巧,就在他不经意间抬头望去时,还真瞧见了一幅奇特的景象——在那层层峦叠嶂的山峰之上,一面印着“郭”字的大旗猎猎作响。“可能意味着前方有郭姓的军队或者势力了。”赵匡胤甭提多兴奋了。

至于为什么赵匡胤见到“郭”字不避开,还兴奋,还准备投奔于他。

据史料记载,是因为赵匡胤离家出走后因盘缠不够,借宿在寺庙的时候,寺庙的老僧人给他赠言“遇郭乃安”。

和所有不解赵匡胤离家出走的人一样,郭威对于赵匡胤的投奔也一头雾水。按理说赵匡胤本可以依靠赵弘殷的势力,为自己的前途铺出一条星光大道。

郭威便问赵匡胤:“你的父亲和我同在军中效力,他现在正在凤翔报效,你为什么不跟随你的父亲去那里,反而来到我这里投军呢?”

“我是偷偷溜出来的,去父亲那,仗还没打,估计就先被父亲打一顿了。”赵匡胤也不避讳。

郭威上下打量了赵匡胤一番,用现在的话就是面试了。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是人都是感观动物,要不也不会有“靠颜值吃饭”这种说法。总之,赵匡胤还没开始实力演试,单靠外貌就很符合郭威的胃口了。

看来颜值很重要,有时候确实能在不经意间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很多场合的敲门砖。

面试过关。年轻的赵匡胤进入了自己职场。

很快,赵匡胤职场的第一步也来了。这要从刘知远说起,他立刘承祐为接班人,并为他选定了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邠、禁军统帅史肇弘、三司使王章和枢密使郭威五位顾命大臣。

苏逢吉,司法领域的资深人士,以严苛和嗜杀著称,常因小事而对他人施以极刑,甚至团灭整个家族。

史弘肇,负责首都汴梁的安全事务,其手段同样直接而残酷,即使是轻微的违法行为也难逃其严惩。

三司使王章掌管天下财税。但是专权谋求钱财,盘剥百姓过份。

杨邠与郭威则是军事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分别担任枢密使和副使的职位。

苏逢吉和史弘肇关系不好,史弘肇与郭威关系好,所以苏逢吉与郭威关系也不太好,杨邠和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关系都不好。这五个人,有两个是脾气刚烈,处理政务严酷,造成滥杀,一个假公济私,严用刑法,一个情商为零。这五人不团结,相互攻讦,各自专权根本就无法合力去辅助好皇帝。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去逝后,刘承祐继位,任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叛乱了。这三个人各自掌控着一方重镇,反叛起来可不是好对付的。

刘承祐派出自己的宠臣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而无功。

正愁不知道怎么干掉郭威的时候,机会来了。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造反,刘承祐就想好了两全其美的方案:派郭威前去平叛,能取胜自己也不亏,若不能胜,可以以平叛不力杀掉郭威。

当时的郭威还没感觉到杀气已经缠上他,一切还是按部就班。

你猜郭威怎么回答。

郭威说:“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

不愧是职场老手啊!

就是说,他既不主动请求,也不拒绝,完全遵从陛下的旨意。

这样的下属多好啊!不是让领导做判断题,做填空题,更不是做问答题,而是让领导做选择题,主打一个“你的地盘你做主!”可是不是每个领导都会珍惜好的下属,不珍惜也就算了,还可能给反剿!郭威就这么悲催!也许这就是大家说的功高震主吧,这是后来发生的。

刘承祐为了能打败李守贞,就加给郭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让他负责监督所有将领去征讨三个叛变的藩镇。

这三个叛变的藩镇就是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节度使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节度使赵思绾、凤翔(今陕西省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所控制的地区。

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为什么会叛变?不外乎权利的使然,权力分配不匀,能干活的就要使劲干,没看到提拔的希望;利益冲突,凭什么给你分多点财和物;再者就是生命受到威胁,分分钟钟会毙命,为了自保,就不得不叛变了。三人各自符合上面的一条,自然而然地叛变了,各怀心思地凑一起抱团取暖,以壮大势力对抗后汉。

他们仨肯定认为,叛变一词在当时不算贬义,因为他们觉得“叛变”一词依附于效忠主体,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当朝已经失去民心,宏观环境下的效忠主体已经众叛亲离了,这样一来,在分崩离析之际另择明主也是情有可原。

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正那个时候,只要自己觉得有理,手中有兵权的,有能力的,可以独家“叛变”;“道”相同的,可以聚众“叛变”。

接活了接活了!

郭威开始鏖战李守贞了。最开心的莫过于赵匡胤了。他跟着郭威一路行军,到达了河中。本以为可以磨刀霍霍向猪羊,岂知是无惊无险又到五点。

郭威并没有像赵匡胤想像的那样,一上来就立刻开足马力攻城,试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河中。毕竟之前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已分别讨伐,久而无功。里面肯定不是强攻能拿下的。这城池的防御,可能比我们现在的“防火墙”还要坚固,不是简单粗暴就能破解的。

郭威也没有训斥和惩罚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大写的“善解人意”四个字啊!领导的艺术不在于发号施令,而在于如何让下属心甘情愿地成为做牛做马。不得不说赵匡胤选对了领导!原来好领导,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哪怕是在那个充满硝烟与战火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