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去杠杆一定不利于经济增长吗?多种杠杆去化策略下的情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呈现总体偏高、增速过快、结构分布不合理的趋势特征。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已达248.6%,其中,企业部门为166.3%,政府部门为43.5%,居民部门为38.8%。对41个经济体过去20年间杠杆率、杠杆结构与经济增速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一是杠杆率总水平对经济增速呈现“倒U型”影响,即杠杆率低于180%时的加杠杆有助于促进增长,杠杆率位于180%~200%时的加杠杆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微弱,但超过200%时的继续加杠杆则会下拉经济增速。二是杠杆在各部门的分布结构也很重要,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杠杆率也存在最优水平或区间。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已处在这一“倒U型”规律的右侧区间,加杠杆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鉴于不同去杠杆策略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差异巨大,“宏观稳杠杆、结构优杠杆、企业去杠杆”是当前去杠杆的较优策略。多情景分析显示,如果在保持实体经济杠杆率不变或适度去杠杆的情况下,通过稳步有序降低企业杠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甚至提升经济增速。

一 我国杠杆率总体偏高,企业杠杆率尤其过高

我国杠杆率现已超过多数可比经济体。根据BIS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实体经济债务总规模约为165.7万亿元,以“债务总规模/GDP”计算的杠杆率为248.6%,这一水平已超过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杠杆率大幅快速上升,2008~2015年猛增96.7%,年均增长12.1%。

表1 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杠杆率水平

从杠杆结构看,企业部门杠杆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企业部门债务主要来自银行信贷、金融市场债务工具发行、类影子银行的信用融资(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三个方面。2015年三季度末,企业部门债务总额为110.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66.3%。2008~2015年,企业部门杠杆率增长67.7%,年均增长8.5%,显著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年均1%和发达国家年均0.8%的增速。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企业杠杆率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是新兴市场均值的3.5倍,是发达国家均值的1.7倍。

居民杠杆率较低,但近年增速加快。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居民部门负债25.9万亿元,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为38.8%。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偏低,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与发展中国家均值水平相当。如果进一步从债务与储蓄之比来看,我国居民债务仅占居民储蓄的22%,而美国为13倍、韩国为7倍、德国为6倍,说明我国居民杠杆率还有较大调整空间。2008年后,在收入水平提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显著提高,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贷款,2008~2015年居民杠杆率上涨了20.3%,年均增长2.5%。2015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繁荣,住房按揭贷款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居民杠杆率开始加速上升。

政府杠杆率较为合理,且仍有一定空间。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政府部门负债2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3.5%。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政府杠杆率不仅远低于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仅略高于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从政府杠杆率增速来看,2008~2015年增加9.8%,年均增加1.2%,增速较为缓慢。

二 杠杆率总水平和各部门杠杆率均存在明显拐点或适度区间

我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41个经济体杠杆率和GDP增速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了实体经济杠杆率及杠杆增速、三大部门杠杆率和内部杠杆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

(一)规律一:杠杆率总水平对经济增速存在“倒U型”影响,180%~200%是适度区间

一国杠杆率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数据显示,杠杆率对经济增速存在“倒U型”影响,即当实体经济杠杆率低于180%时,加杠杆有利于经济提速,从样本均值来看,杠杆率每上升10%可拉动经济增长约0.1个百分点;但若实体经济杠杆率高于200%时,继续加杠杆将拖累经济下行,杠杆率每上升10%将会下拉经济增速约0.14个百分点;而杠杆率在180%~200%区间时,杠杆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弱。杠杆率上升过快不利于稳定的经济增长。杠杆率如果上涨过快,超过经济增长可承担、可覆盖的范围,将导致利息负担迅速上升,造成企业、个人和政府偿债能力下降,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从样本均值来看,如果一国杠杆率年均增速从5%提高到10%后,年均经济增速将下降约0.4个百分点。

图1 杠杆率、杠杆率增速与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BIS及作者计算。

(二)规律二:政府杠杆率超过“59%”后,加杠杆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显著降低

当政府部门杠杆率低于59%时,扩张负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杠杆率每增加10%可带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这一拉动效应更为明显。杠杆率每增加10%可带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但若政府杠杆率超过59%时,加杠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迅速削弱,杠杆率每增加10%仅能拉动经济增长不到0.1百分点。欧元区以60%作为政府债务警戒线虽然是经验结论,但看来也存在一定客观基础。

(三)规律三:居民杠杆率超过“82%”后,加杠杆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下拉作用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82%为居民杠杆率的拐点。当居民部门杠杆率超过82%后,每增加10%将拉低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对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企业和政府加杠杆,表明与政府和企业部门相比,居民部门杠杆率过高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更大。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居民部门加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发达国家居民部门杠杆率每上升10%,经济增速将下滑约0.3个百分点;而在同样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将提高约0.4个百分点。

(四)规律四:企业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45%”和“135%”两个分界点

当企业部门杠杆率低于45%时,加杠杆能够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杠杆率每增加10%可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当杠杆率介于45%~135%之间时,企业加杠杆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一作用已显著趋弱,杠杆率每增加10%可拉动经济增长0.01个百分点;当杠杆率高于135%时,加杠杆的影响将发生反转,杠杆率每增加10%将下拉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原因主要是债务负担过重时,企业所获利润无法覆盖资金成本,过度负债将降低企业偿债和融资能力,造成资产负债表失衡,企业的现金流可能全部用于还债,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形成信用紧缩局面,对长期持续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五)规律五:与杠杆水平相比,杠杆结构更为重要

从各部门杠杆在实体经济杠杆中的占比来看,即使杠杆率总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但任何一个部门的杠杆占比过高造成的杠杆结构失衡,都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数据显示,政府杠杆占比低于33%时,每上升10%可拉动经济增长0.19个百分点;而一旦高于33%时,每上升10%将下拉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居民杠杆占比高于23%时,每上升10%将下拉经济增长0.19个百分点。企业杠杆占比低于26%时,每上升10%可拉动经济增长0.26个百分点;而一旦高于26%时,每上升10%将下拉经济增长0.17个百分点;如果企业杠杆占比高于65%时,每上升10%将下拉经济增长0.26个百分点。因此,即使维持高杠杆率水平不变,单靠调整杠杆结构、改善债务分布,也会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表2 杠杆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3 杠杆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3 杠杆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续表

三 “宏观稳杠杆、结构优杠杆、企业去杠杆”是当前杠杆去化的较优策略

综合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我国杠杆率总水平和企业杠杆率偏高,从长期来看,“去杠杆”有利于稳增长,从短期来看,即使保持杠杆率不变,适度调整杠杆结构也有利于稳增长。考虑到去杠杆的复杂情况,我们对未来去杠杆的不同策略进行多情景分析,其中将基准情景设置为保持当前杠杆率水平不变,分析预测三种不同去杠杆策略下我国“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速。

(一)假设情景1:继续加杠杆

假设实体经济杠杆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杠杆的部门分布结构保持不变。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已超过合理合意区间,如果杠杆率继续上升,债务利息负担将对经济增长将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结果:与基准情景相比,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6~2020年实体经济杠杆率上升,导致每年经济增速下降0.18~0.28个百分点。

(二)假设情景2:宏观稳杠杆+结构优杠杆

假设实体经济杠杆率保持稳定不变,企业部门以每年5%的速度去杠杆,政府和居民部门分别以每年2.5%的速度加杠杆。这是三种情景里的最优情景,宏观层面杠杆保持稳定,有利于缓释企业去杠杆的风险,稳定市场利率和市场预期,同时优化杠杆结构,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影响结果:与基准情景相比,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6~2020年杠杆结构优化,导致每年经济增速提升0.06~0.43个百分点。

(三)假设情景3:宏观去杠杆+结构优杠杆

假设企业部门以每年10%的速度去杠杆,政府和居民部门杠杆率不变,实体经济杠杆率每年下降10%,宏观去杠杆的同时优化了杠杆结构,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种情景在短期内会导致债务风险集中暴露、信用风险快速上升,引起市场利率显著上升、市场形成恐慌情绪和悲观预期,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对影响结果进行修正,则该情景不是最优情景。影响结果:与基准情景相比,2016~2017年每年经济增速将下降0.03~0.09个百分点,2018~2020年杠杆水平和杠杆结构优化,导致每年经济增速提升0.12~0.37个百分点。

图2 各情景下的“十三五”经济增速预测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四 化解高杠杆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实体经济杠杆总水平偏高、杠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为突出,杠杆管理的相伴风险不容忽视。综合以上不同去杠杆策略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分析,“宏观稳杠杆、结构优杠杆、企业去杠杆”可能是当前我国去杠杆的较优策略,即在保持实体经济杠杆率总水平不变或适度去杠杆的情况下,通过稳步有序降低企业杠杆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甚至提升经济增速。

宏观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引导市场利率降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增速在合理区间,降低实体经济利率水平、减少各类负债主体的利息支出,避免企业遭遇去杠杆过程中收入下滑、利息负担反而加重的局面,对冲去杠杆导致的信用风险上升,稳定市场预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央政府逐步加杠杆,对冲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风险。中央政府杠杆率较低,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可由当前的15%上升到20%左右,赤字率可由当前的2.3%提高到3%~3.5%,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时进行对冲操作。一方面,逐步转接地方政府和央企的债务;另一方面,通过减税等政策减轻企业部门压力。私人部门经济进入稳步增长期后,再削减自身债务,逐步降低杠杆率。

地方政府举债透明化,稳定或适度降低杠杆率。地方政府杠杆率并不算高,但融资行为不规范、举债程序不透明、融资平台缺乏约束机制等问题较为突出,形成风险隐患。因此,地方政府杠杆管理重点在提高举债透明度,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市政债券,建立市政债券评级体系,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明确政府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界限,将无序融资转为有序融资,将隐性债务转为显性债务。对于公益性质项目所对应的债务,由中央政府发行长期债券进行债务置换。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资产,如基础设施项目和土地等,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债务。

国有经济有序进退,推动企业去杠杆。企业杠杆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国有企业杠杆率普遍偏高,总体资产负债率高达65%,而民营企业杠杆普遍较低。因此,企业去杠杆的重点在国有企业。一方面,对于利润率下降、杠杆率上升的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通过并购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管理层收购等方式分批有序减持或退出,增加民间资本的股权参与。另一方面,退出的资本用来加强对战略性行业的投资,补充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相关的核心领域国企的资本金,将其资产负债率降低到审慎目标以下,释放部分民间资金,为竞争性行业下一轮国有股权出让提供资金。考虑到竞争性行业资产在各区域分布不均匀,以及各地财政状况的差别,可由多地的国有资本合资成立产业基金,以异地的战略性行业国有企业作为投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