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故事:从宋元到清朝
- 朱万章 周雪芹主编
- 1836字
- 2025-04-22 14:06:28
01 契丹鞍具甲天下
鎏金银鞍桥饰
鞍具是契丹人游牧生活中的重要用具,素有“契丹鞍具甲天下”的美誉。辽代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两套共18件精美华贵的完整马具,诠释出一千多年前“马背上的民族”契丹人所特有的文化。
契丹族的四时捺钵制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出使辽国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这是对当时契丹人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好马配好鞍”,契丹人心疼战马,不断改进马鞍的制作工艺,以最大限度发挥战马的奔跑能力。宋朝太平老人撰写的《袖中锦》记载,契丹鞍与西夏剑,宋朝端砚、蜀锦、定瓷等并列为天下第一。
随着实力不断强大,契丹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益增多,契丹人逐渐从游牧生活方式走向农耕定居生活方式,但契丹社会早期的游牧和渔猎习俗被保留下来,“四时捺钵”制在辽代一直传承着。
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是辽国皇帝出行时的临时行宫。皇帝在捺钵中可与大臣商量国家大事,渔猎也是四时捺钵的主要活动。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契丹人在春天凿冰取鱼,捕捉天鹅、大雁;夏天避暑纳凉,商议国家大事;秋季进行射鹿、猎虎活动;冬季进行钓鱼、围猎、比武活动。

鎏金银鞍桥饰
最大者高35厘米
宽22厘米
厚0.1厘米

以春捺钵为例,皇帝在一月份外出渔猎。这时,因为猎物天鹅还没有到来,契丹人会把帐篷支在冰上,凿冰取鱼。等天气变暖,就开始让经过驯化的、被叫作海东青的老鹰来捕捉天鹅。狩猎之前,皇帝的侍从一般会穿上墨绿色衣服,围着湖泊站立,他们手里备着一柄锤子、一个喂食老鹰的器具、一柄刺鹅锥;皇帝穿上方便打猎的紧身服装。如果侍从发现了天鹅,就会举起旗子,负责打鼓的士兵看到旗子就会敲鼓,天鹅听到鼓声,吓得从水面飞起。负责放哨的士兵看到天鹅飞起后,就高高地举起旗帜作为信号。皇帝看到信号就下令放飞海东青。这时,老鹰一飞冲天,直击云霄,从高空如箭般地冲向飞到半空中的天鹅,将天鹅捕获。
契丹皇帝一般将“头鹅”供奉到宗庙中祭祀祖先,皇帝和大臣们会在头上插一根鹅毛,举行“头鹅宴”,在捺钵中喝酒庆祝。契丹皇帝和大臣举行渔猎活动的目的是以身示范,让老百姓不要忘记本民族骑马射箭的传统,练就能征善战的本领。
白马青牛的传说
契丹族的游牧传统和骑射文化使得契丹人对马和马具都有特殊的感情。契丹人的祖先起源传说与马相关。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过土河向东而行。与此同时,有一个天女驾着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渡潢河而下。到了木叶山,二水合流,神人和天女相遇,结为夫妻,生了八个儿子。之后,他们的后代越来越繁盛,分成八部,成为契丹族的八个部落。后来,每当行军及春秋祭祀时,契丹人必用白马青牛,以示不忘本。
在辽朝早期的墓葬中经常会发现用马或马头来陪葬的现象。但到了后期,辽国皇帝出于战争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明令禁止用马匹殉葬,人们开始用马具来代替活马殉葬。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了两套共18件精美完整的马具,它们由马络头、马鞍、障泥、马镫、蹀躞带等组成。这些马具上有的缀有雕刻精美的玉石,有的绘有华美的凤鸟纹饰,有的錾有鎏金花饰,有的镶有纯银包边,每一件都精美华丽。
障泥,是垂在两侧马鞍下的用来遮挡泥土用的马具。墓葬中出土的彩绘银障泥一副两件,由薄银片打制而成,银片上饰有华丽的凤鸟、朱雀、变形云纹,左右对称,形制规整,纹饰精巧,显示了当时辽国宫廷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马镫,是供骑马人在上马和骑乘时踏脚的马具。其实,早在1600年前,古人就发明了马镫。它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合为一体。因此,马镫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尤其是军事史上都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辽驸马墓出土了一铜一铁两副马镫,高19.5厘米,宽15厘米,与攀胸相连,镫鼻和镫体连接后可活动,左右旋转自如,避免了之前马镫因通体固定而令人不舒服的缺点,体现出辽代马具在制作方面注重舒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马络头、马鞍、障泥、马镫等马具组合到一起,证明契丹人的狩猎技术由之前“胡服骑射”的粗放式上升到“人马合一”的精细化高度,由此也提高了骑兵作战的效率。
国宝小档案
我的名字:鎏金银鞍桥饰。
我的特征:鞍饰是马鞍外包镶的饰品,一组6件,鞍桥前、后部饰件各一件,半月形饰件各两件。这组鎏金银鞍桥饰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工艺水平非常高。
我在哪里: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能告诉你:辽驸马墓出土的鎏金银鞍桥饰代表了辽代鞍饰的最高水平,显示了契丹民族高超的鞍具装饰技术。中间的座板适合人体结构,坐上去较为舒适。用金、银装饰鞍具,鞍饰上满底錾刻精密的花鸟纹,纹饰上有精细的鎏金。这些华丽的纹饰显示出契丹鞍高贵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