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独领风骚的大宋蹴鞠
蹴鞠纹青铜镜

宋代蹴鞠运动在各个阶层广泛流行。蹴鞠纹青铜镜镜面光洁,背面是横铸浮雕状装饰画,画面展示的就是蹴鞠游戏。画中有一女子和一男子正在玩蹴鞠,小球呈起落之间的状态,旁边还有裁判和观众,整个画面非常精彩,极具动感。

宋代蹴鞠的规则

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皮球。中国最早关于蹴鞠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汉代鞠的外面是由两块皮革缝制而成的,里面填充毛发,是实心球。到了唐代,人们将鞠的皮革增加到8片,原来的实心球也改为有内胆的、可充气的空心球。到了宋代,鞠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种类也更加多样,鞠的外面由12片或16片皮革加工而成,内胆材质使用了牛膀胱,结实耐用,形状更加接近圆形。

到了宋代,蹴鞠运动的规则已经非常完善。根据赛制和参与人数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白打和筑球两种。

蹴鞠纹青铜镜

直径10.6厘米
厚0.6厘米

白打属于个人表演性活动,与今天的杂耍或花式足球类似,比赛规则要求球员可以用除手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如头、肩、背、腹、膝、脚等来触球,可变换各种花样,先落地或违规者认输。同筑球相比,白打踢法简单、快捷,因而在宋朝更为流行。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以此为乐,街头巷尾皆可玩耍。白打的场地用绳子圈起来,场地的大小一般随参赛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人数一般从一人到十人不等。如果是一人单独上场,逐一表演蹴鞠技能,叫作井轮;两人场,即两人对踢,叫作打二;三人场叫作转花枝或小官场;四人场叫作流星赶月;五人场叫作小出尖、皮破;六人场叫作大出尖;七人场叫作落花流水;八人场叫作八仙过海;九人场叫作踢花心,即一人站在中间,另外八人呈环状围在周围,将球依次踢给站在花心的队员;十人场叫作全场。比赛输赢以踢出花样动作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作为评判的标准,如果动作有偏差就要输筹(筹是计数用具,多用竹子制成),最后得筹多的人赢得比赛。

宋太祖赵匡胤的球技非常好,在当时赫赫有名,尤其擅长花样繁多的白打。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蹴鞠纹青铜镜,绘制的是一男一女对踢的场景,非常精彩地还原了当时踢球的情景,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前面左侧一名高髻鬓发、身态轻盈的女子一脚直立,一脚抬起作踢球状,一个球刚被踢起。她的右侧是一名戴着幞头,身着古代长服的男子,身体向前微倾,作蹲步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女子的蹴鞠动作,做出防御的姿势。女子身后有一腰束百褶裙的女侍,肩搭一长巾,兴致盎然地观赏着比赛场上的情况。男子身后有一男侍,手中持一铃状物,凝视着比赛场上的变化,像是一名裁判。整个画面布局精彩,极具动感。

筑球是另外一种比赛形式,同白打相比,它更强调对抗性。筑球本来是军人玩的一项游戏活动,后来传到民间。比赛时,一般在球场中间树立3丈高的竹竿,上有风流眼,风流眼就是双方球头要将球踢进的球门。宋代筑球继承了唐代单球门和无球门两种踢法,取消了双球门踢法,改进了单球门踢法。与唐朝相比,宋朝蹴鞠的娱乐性增强,竞技性减少。

筑球比赛开始前,两队在球门两旁站立,然后抽签决定谁先开球。如同现代足球的前锋、中卫、后卫一样,宋朝蹴鞠比赛时,球队队员也根据在球场上承担的职能分为球头、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这些球员之间来回传球,最后再由球头将球踢进3丈高、1尺宽的球门,谁进球多即为赢家。

宋代蹴鞠的流行

在宋代,还出现了众多专门以踢球为职业的蹴鞠团体(或称球队)。文献记载中较为出名的一支球队叫齐云社。它是一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蹴鞠团体,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这些蹴鞠团体对于蹴鞠比赛的技术规则与比赛章程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北宋商业繁荣,城市中也出现了可供商业娱乐表演的场所——瓦舍,这为专业表演蹴鞠的职业选手提供了表演场所。当然,除了职业蹴鞠运动员外,当时也有一些业余的蹴鞠选手。

宋代蹴鞠运动的流行使得一些人依靠蹴鞠特长步入仕途,如高俅和柳三复。

在《水浒传》中,高俅本是一个市井小流氓,因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被喜爱蹴鞠的端王赏识。后来端王成为皇帝,高俅便飞黄腾达,官至太尉。之后,他用毒辣的手段陷害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家破人亡,之后高俅还陷害了宋江等人。

历史上确有高俅其人。史书记载,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史,他文采飞扬,且写得一手好字,又有点武功基础,蹴鞠踢得很好。后来,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都太尉王诜。有一次,王诜派高俅到端王府送东西。高俅到端王府时,端王赵佶正在玩蹴鞠。这时,只见一鞠落到高俅面前,高俅顺势一脚,踢出一记漂亮的鸳鸯拐,因此得到赵佶的欣赏,并成为他的亲信。

柳三复不同于高俅,是个读书人。考中进士后,柳三复想拜见当时的宰相丁谓,但苦于没有机会,于是就在宰相家墙外等候。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一个鞠正好由宰相府内踢出,柳三复将鞠送到丁府,这样才见到丁谓。他把自己高超的球技展示给宰相看,从而获取了丁谓的好感,最终获得高官厚禄。

宋徽宗时期,尚书右丞李邦彦也是一个非常喜欢蹴鞠的人,他的人生理想是“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作为堂堂一朝宰相,竟将踢球、赏花、做官相提并论,李邦彦因此被人戏称为“浪子宰相”。

宋朝人都爱蹴鞠。南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列出了当时的五位蹴鞠高手: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在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元宵节,老百姓更是喜欢进行蹴鞠运动。南宋诗人陆游在《晚春感事》中写道:“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这首诗写出了平民百姓争相观看蹴鞠的盛况。

蹴鞠运动除了具有娱乐健身功能外,还具备外交礼仪、宴会助兴等社会功用。据史书记载,宋高宗在会见金国使节时,除了设宴、歌舞表演外,还特地找来32人的“筑球军”进行蹴鞠表演。

宋朝蹴鞠运动的繁盛也影响到周边国家,金朝的蹴鞠运动也很流行。尤其是“靖康之变”后,与宋徽宗、宋钦宗一同被掠走的,还有许多为皇室服务的工匠艺人,其中就有制作鞠的工匠,当然也有擅长蹴鞠的人,这在客观上传播了蹴鞠运动。

蹴鞠的衰落

元代以后,蹴鞠活动虽仍然存在,但踢球人的范围已大大缩小。元代只是将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供人欣赏的技艺。擅长蹴鞠的妇女在当时被称为“蹴球伎”,基本上归于艺人范畴。

明初,朱元璋认为踢球已和淫乐相关联,所以在他称帝后,传下圣旨,严令禁止军人踢球。但还是有两个小官忍不住去踢球,犯了禁令,结果被废右脚,全家发配云南。至此,蹴鞠在明宫中基本绝迹,而民间开展的娱乐性蹴鞠活动也远不如唐宋。

到了清代,满族出身的皇帝虽然更重视满族传统体育,但蹴鞠在民间并未完全断绝。爱好滑冰的满族人还将蹴鞠与滑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但在多重社会因素制约下,蹴鞠这一延绵近两千年、曾经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活动还是消亡了,没有成功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足球运动,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国宝小档案

我的名字:蹴鞠纹青铜镜。

我的特征:圆形铜镜的纹饰生动,画面布局精妙。

我在哪里: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

我能告诉你:宋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喜爱蹴鞠运动。当时的蹴鞠运动赛制完善,比赛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