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你我推心置腹

陈群面露难色。

他不愿提这些过往之事。

曹丕看出陈群的不愿,知道陈群是担心提到刘备,会让自己生出猜忌之心。

但他岂是小肚鸡肠之人?

何况这事都过去这么久了,刘备也都死了,他岂能去跟一个死人较劲?

曹丕宽心道:“长文,你我推心置腹,朕岂会在意这些?”

“但说无妨。”

“朕也想听听,刘玄德究竟是何等人物,能让我父这么忌惮,还是白手起家,就创下了这么一番基业。”

见状。

陈群脸色变了变,只得无奈点头道:“臣遵令。”

“臣跟刘玄德接触时间不长,加上过去这么多年,臣也不敢保证,刘玄德还是不是跟当初一样,陛下姑且一听即可。”

“刘玄德此人颇有才具。”

“尤其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凡是来投之人,大多都会予以任用,且用人不重出身、门第,哪怕是大字不识之人,刘备若是看顺眼,也会予以重任。”

“这就导致刘备的属官,大多良莠不齐,不仅品德堪忧,还妒贤嫉能,不懂礼贤下士,而这种却往往还身居要位。”

“在刘玄德在时,尚能齐心协力。”

“一旦刘玄德去世,这些人的劣性,就会没了压制,底层人得势后,普遍不会认为这是刘玄德的功劳,只认为是自己过往怀才不遇,蜀国由此生乱是极有可能的。”

“此外这些没出身、门第的人,身上从始至终都带着,底层人的市侩、狭隘,但因沾了官位,便心高气傲,不肯轻易屈服于人,却又极好颜面,因而往往不会轻易背信弃义。”

“然一旦背弃,便是彻底翻脸。”

“若蜀国国内有高威望、能服众之人,他们倒是能保持团结一致,维持蜀国稳定,若是无这般人物,蜀国只怕会内争严重,以如今蜀国的现状,困于局势,恐短时难以平息内讧。”

“若有长志之人,通晓天下局势,知晓蜀国困顿,前途昏暗,决意弃暗投明,也的确有可能发生的。”

“但具体如何,臣不敢妄言。”

曹丕目光一亮。

这岂不说明竹片上内容为真?

蒋济眉头一皱,质疑道:“诸葛亮呢?此人能力出众,又在蜀国多年,朝野内外威望都很高,又被刘备委以重任,难道不能平息刘备病逝后的内部纷乱?”

司马懿道:“恐还真不行。”

“诸葛亮从过往来看,只善内政,并不通晓军事,在军中的威望不够,而且其本身就出自荆州,在处理荆州事务上,注定要束手束脚,然而若不能保持强力态度,就难以稳控局势。”

“换言之。”

“诸葛亮本身就是此次动乱的源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蒋济点头。

他倒也赞成这个说法。

诸葛亮德才兼备,这一点天下皆知。

但也正因这个‘德行’,限制了诸葛亮不能做独断专行之事,但现在蜀国又急需一人来独断专行,这就导致蜀国陷入了一个既尴尬又难堪的局面。

再则。

司马懿说的也在理。

诸葛亮没有参与过军事,而领兵的将领,又多是性情中人,对诸葛亮只有敬,但未必有畏,想让上下一心,还要兼顾荆州人的不满情绪,这就注定要举步维艰。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曹丕道:“依你们之见,这事当为真?”

蒋济欲言又止。

他看得出曹丕的心动。

只是他个人还是觉得当谨慎起见,如今魏国坐拥天下十州,只需休养生息,囤积国力,等到兵精粮足,再出兵横扫天下,也未尝不可,何必急于一时?

但他也清楚,曹丕毕竟是篡汉,而今国内人心不稳,急需一些功业来镇抚民心,而眼下的事,若是成了,则能大大加快魏国一统天下的进度。

换言之。

曹丕有些等不及了。

他迫不及待的想完成一统大业。

陈群神色犹豫,迟疑了一阵,道:“臣以为,还是当慎重,若是此事有诈,朝廷的轻举妄动,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促成蜀国跟孙权的再度联合,得不偿失。”

曹丕眸子一闪,沉声道:“若是为真,在魏蜀联手夹击下,东吴必定承受不住,到时荆州可期,一旦拿下江陵、夷陵,长江防线就再也不能阻挡魏军步伐。”

“而那些叛蜀、伐吴的官员,只能倒向魏国,因他们本身就为荆州人,还能帮助朝廷守下荆州。”

“等朝廷在荆州站稳脚跟,只需打造好足够多的船只,便可顺流而下,直取益阳,武昌、建业等城,到时扬州、交州,也都注定会沦为大魏的囊中之物。”

“天下可定!!!”

对一统天下的渴望,曹丕从没有遮掩过。

他需要这份伟大的功业,来洗刷掉自己篡汉的骂名,司马懿、陈群、蒋济等人也同样清楚。

眼下便是一个两难抉择。

什么都不做,继续坐观成败,最终的胜利者,一定是魏国。

只是这份功业未必会落到曹丕头上。

魏国也可能浪费了一个提前统一天下的绝佳机会。

但要是有所动作,一旦此事有诈,便会倒逼吴蜀联盟,最终反而是帮助了蜀国。

作为魏国官员,他们对吴蜀关系是心知肚明,都互相不信任,只是迫于形势,迫于时局,时而联合,时而对抗。

陈群缓缓道:“臣还是认为当以静制动。”

“必须等到吴蜀两败俱伤之际,亦或者见到明确胜负,不然就现在吴蜀拉扯快一年,伤亡都没多少,到时朝廷一出兵,吴蜀又立即组成联军,朝廷反而会陷入到被动。”

“天下大事在魏,陛下当有静气!”

曹丕瞪了陈群一眼。

只是思虑一番,还是点了点头。

他虽心中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陈群说的是对的。

“朝廷倒也未必什么都不能做。”司马懿开口:“既然蜀国想以魏国为助力,对东吴施压,那朝廷何不效仿?将这份竹片内容送到东吴,以此表明朝廷无心两者之事。”

“既是盟友,岂能背信?”

“但同时让其兑现承诺,让其将长子孙登送来,如此一来,朝廷也算有所收获。”

曹丕眼睛一亮,思索一番,觉得可行,既没有破坏吴蜀对峙,还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求,不过是孙权之前承诺的要求罢了。

曹丕点头:“那就依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