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柴荣之死 一
却说周主微时,尝梦神人畀一大伞,色如郁金,上加道经一卷,周主审视道经,似解非解,及醒后追思,尚记忆数语。嗣是福至心灵,举措无不合宜,遂得身登九五,据有大宝。及征辽归国,常患不豫,有时勉强视朝,数刻即退,御医逐日诊治,终乏效验。一日卧床休养,恍惚间复见神人,来索大伞及道经。周主当即交还,又欲向神人探问后事,神人不答,拂袖竟去。周主追曳神衣,突闻一声朗语,竟致惊醒。开眼一瞧,手中牵着的衣袂,乃是榻前的侍臣。就是梦中听见的声音,亦无非侍臣惊问,不觉自己也好笑起来。转思梦中情景,甚觉不祥,便起语侍臣道:“朕梦不祥,想是天命已去了。”
侍臣答道:“陛下春秋鼎盛,福寿正长,梦兆不足为凭,请陛下安心!”
周主道:“汝等哪里能知?朕不妨与汝等说明。”
随将前后梦象略述一遍。侍臣仍然劝解。
五代之世,周世宗为最英明之主,他在即位之初,便能留心农事,令匠人刻木为农夫蚕妇,置之殿廷,早晚敬礼之。又欲均定天下赋税,先以唐元稹均田图赐诸道,诏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分行诸州,均散田租。平日在宫中敬礼符皇后,夫妻甚是恩爱,不肯轻易召幸妃嫔,六宫粉黛备而无用。但符皇后颜色渐衰,又无子息,常暗令别宫妃嫔为皇帝荐枕,均被世宗斥退。
符皇后自惭形秽,每伴睡至夜午,乘世宗熟睡,便换一少年妃嫔。世宗醒觉,亦一笑置之。因此渐生王子数人。
却说柴荣撤军返京途中,在澶州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期间,只有他的妹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获得召见,得以亲近柴荣,群臣便想通过张永德劝说柴荣尽快返京。他们告诉张永德说:“如今天下未定,京城空虚,四方诸侯无不希望京城有变。澶州和汴京相距甚远,如果不迅速返京稳定人心,却在澶州逗留,万一出现意外事件,可怎么办呀?”张永德觐见柴荣时,将这番话复述了出来。柴荣知道张永德一介武人,说不出这些话,便追问道:“谁教你说这些话的?”张永德回答:“这是群臣共同的愿望。”柴荣听完,也不再追问,只是自己喟叹道:“我知道你是受人指使啊,但你居然不清楚朕的意图!”
柴荣在澶州逗留的意图究竟是啥?史无记载,我们只能略加猜测。考虑到柴荣撤军之时,他还命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继续出兵北汉,并未召还,可见即便在病中,他仍未完全放弃继续北征的想法。他不愿尽快返京,或许是希望在澶州待病情好转之后重新出兵。所以,当张永德代表群臣催促他尽快返京时,他才说张永德“独不喻吾意哉”。如此,我们可以推测,此时柴荣虽然患病,但至少他自己认为并不致命。
在被群臣催促后,无奈之下的柴荣终于在当年五月三十日回到开封。
柴荣自知不起,他拖着垂垂将死、筋疲力尽的病体,给他年幼的儿子做出种种安排。
第一:册立皇后。 原皇后本是大将符彦卿的女儿,可惜死于显德三年(956年),柴荣非常怀念,一直没有再立皇后。但是现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没有母亲怎么行?思来想去,他最后册立了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为后周皇后。 想来她会对自己的外甥疼爱一些,同时也会得到符彦卿的全力保护!
第二:确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在得病之前,柴荣为示公允,从不提给自己儿子加封的事,但现在一口气封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封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并立柴宗训为国储。哪怕自己死了,帝国也至少有两位继承人。
第三:托孤。 文臣方面,他选择了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他们都是深受柴荣恩宠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没有科班资历,不是进士出身,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后来证明,此人完全辜负了柴荣)。在武将方面,柴荣就让人看不懂了。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称帝后,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驾崩,柴荣继位。柴荣有感于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开始着手整顿禁军,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
当时,后周军衔第一的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改授澶州节度使,即刻赴任,调离京师。
这太反常了,要知道,这时皇帝病危,正是张永德这样常年统兵,深具威望的皇亲国戚出力的时候,柴荣为什么要自断臂膀?而且翻阅新旧《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张永德在这段时间内做过什么错事的记载。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那张刻着谶言的小木牌显然成了柴荣的一块心病。
谶言几乎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改朝换代一起发展的。
历朝历代都不乏这些莫名其妙的谶言,远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兴,陈胜王”,近的如汉朝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等等。
无论是事实还是杜撰,但结果都一样,即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影响,并成为野心家上台的最佳背景音乐。
何况,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后唐驸马爷的身份篡夺帝位的,而现在,张永德的身份正是后周的驸马爷!
不论怎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那么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应该由谁来接任呢?
对于柴荣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帝国未来命运的抉择,因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这么小的孩子能坐稳帝位吗,能镇得住那帮资历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吗?
而殿前都点检,这个掌握着中央禁军核心权力的重要职位,交到谁的手里最放心呢?孩子又能托付给谁呢?李重进?
柴荣苦笑了,如果说张永德还有些许慈悲之心,能不杀他的小儿子的话,那么李重进的强悍嗜血就让他寝食难安了。
李重进,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张、李、韩不成,那么下面还能是谁呢……
后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张、李、韩之下,那个幸运儿就是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