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柴荣之死 二
赵匡胤真的是喜出望外天命所归吗?李煜不想当皇帝我信,赵匡胤不想当皇帝,打死我也不相信。
先说那个小木条,怎么会出现在柴荣的文书囊中呢?放在里面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
后来有人分析,那块木条就是赵匡胤放的!原因有三:
一:赵匡胤此前是张永德的手下,虽然实力不容小觑,可是要挤掉张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职,却遥遥无期,并且基本绝望。因为他硬件不行,他不是皇亲国戚,禁军是国家安危命脉,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外人,凭什么一步登天?凭他的军功和英勇?这种事你越强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选李重进? 所以赵匡胤只能耍点阴谋诡计,才能脱出张永德的阴影,彻底独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这一年里,枢密使王朴死,皇帝柴荣重病,赵匡胤野心极度膨胀,让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张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块绊脚石,必须尽快踢开,于是赵匡胤就做了一回木匠。
三: 根据《五代史》记载,这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条出现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时候赵匡胤一直率军拱卫左右,大有做手脚的机会。
当然柴荣选择赵匡胤,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心血来潮。虽然他冒升极快,但是资历太浅,年纪太轻,就算想作怪,也没有什么号召力,他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等到他有资历时,七岁的小皇帝想必已经长成了。
世宗自此不能痊愈,延之日久,饮食不进,大势日危,召范质等入宫,嘱以后事道:“嗣君幼弱,卿等尽心辅之。昔有翰林学士王著,乃朕之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以为相。”范质等受命而出,私相议道:“王著日在醉乡,是个酒鬼,岂可为相?当勿泄漏此言。”
不久柴荣驾崩。远近闻之,无不嗟悼。后人有诗叹曰:
五代都来十二君,
世宗英武更神明。
出师命将谁能敌?
立法均田岂为名?
木刻农夫崇本业,
铜销佛像便苍生。
皇天倘假数年寿,
坐使中原见太平。
关于柴荣之死,正史中都没有提及具体的死因,仅含糊地称其“遇疾”。但一个有能力且有志向改写历史的人物,一个原本可以创造秦皇汉武一般功业的人物,却在当打之年骤然离世,千百年来总让读史之人扼腕叹息。人们需要为这谜一样的死亡找到一种解释。
根据王铚《默记》的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王朴为人精明机敏,多才多艺,精通阴阳律历。柴荣继位前,王朴就充当其幕僚。柴荣继位后,君臣二人相知相得。显德二年(955),王朴献《平边策》,站在“久乱思治,久分必合”的理论高度,首先论证了柴荣开展统一天下行动的合理性,从而愈加得到重用。
后来王朴观测到异常天象,认为天下将起大祸,不仅他自己将罹祸,连后周世宗也不能幸免,于是火速向柴荣禀报,并邀请柴荣一起观看此异象。当天夜里,柴荣跟着王朴出了皇宫,一直来到东京(开封)北部的五丈河边。半夜过后,王朴指着河对岸说:“陛下看见隔岸像渔灯一样的火光吗?”柴荣果然看见远远的天边有一点火光,但那火光随即快速移动,越来越大,到了对岸已经有车轮那么大了。最奇怪的是,火光之上还站着一个看起来仅三四岁的小孩,用手指着他们。王朴急忙拉着柴荣说:“陛下请下拜!”二人跪拜后,火轮才渐行渐远,直至隐没。王朴最后哭着说:“陛下已经看到了,我也没什么说的了。”
显德六年(959)三月十五日,王朴前往拜访前任宰相李谷。二人正在交谈时,王朴突然晕倒,猝然离世,享年54岁。抛开玄幻或科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王朴极可能死于突发心脏病或脑溢血。
下葬之日,柴荣亲往祭奠,多次大哭。
王朴、柴荣相继而死后,王铚写了这样一句话:
“至明年(960),而天授我宋矣。火轮小儿盖圣朝火德之兆,夫岂偶然?”
原来王铚写这个故事的根本目的,只是在为宋、周政权嬗变的合法性站台而已。
关于柴荣之死,宋代人讲天命,讲政治,就是不讲真相,因而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巨大的疑案。
其实柴荣真正的死因,可能是缘于一种怪病——痈疽。
痈疽是中医学病名,也称疽疮,属于急性脓疡,皮肤组织化脓性感染。痈疽发于皮肉之间,红肿热痛,会引起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随着病变部位脓点变大、增多,还可能破溃出脓,使疮口呈蜂窝状,其内的皮肤组织坏死,呈紫褐色,很难自愈。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会导致病变加剧,乃至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应该对这种病不会太陌生,因为古代有好几个皇帝感染过这种病,有些还因此毙命。汉文帝刘恒“尝病痈”,宠臣邓通经常为其吸出疮上的脓血,这都下得去嘴,说明对皇帝是真爱呀。于是,汉文帝就问邓通:“这天底下谁最爱我呢?”邓通当然不会说是自己,便故作精明地回答:“没人比太子更爱您了。”到太子来探望汉文帝的病情时,汉文帝要太子为他吮吸疮上的脓血——比邓通还爱我的人,肯定吸得比邓通好。太子虽然强忍着吸了脓血,但面露难色,被汉文帝看到了,人家邓通吸得那么陶醉幸福,你咋这么不情不愿呢?此事让太子十分怨恨邓通。等汉文帝驾崩、太子继位后,邓通的下场就十分凄凉了。
这件事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只要生了痈疽,太子为了表示孝顺,基本都会“亲自吮脓”。比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患痈”,皇子拓跋宏就“亲自吮脓”;唐太宗李世民“患痈”,太子李治“亲吮之”。
关键是,痈疽是可以致命的。汉文帝终年47岁,史书虽未记载其死因,但一些史学家推测跟其所患的痈疽恶化有关。十六国时期的蜀主李雄,史载其“生疡于头,身素多金疮,及病,旧痕皆脓溃”,他的儿子们都很嫌弃,“恶而远之”,只有被立为太子的侄子李班“昼夜侍侧,不脱衣冠,亲为吮脓”。但六天后,李雄病死。
离柴荣最近的一个因生痈疽而死的帝王,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李昪晚年崇尚道术,服用丹药,追求长生,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南唐升元七年(943)二月,李昪背上生疽疮,色红灼热,发痒作痛。李昪讳疾忌医,等到脓头溃破太医才介入用药。谁知道用药后反而加重病情,李昪不时陷入神志昏迷状态,当月就病逝,终年56岁。
可以看出,患痈疽的帝王,从得病到死亡,短则数日、一月,长则数年,都有可能,视病情的发展与治疗效果而定。柴荣从发病到病逝历经四五十天,显然在此时间范围内,那么,他有没有可能也死于这种貌似不起眼的“夺命怪病”呢?
中国历史上出了几个以“毁佛”闻名的皇帝,柴荣便是其中一个。清代摊丁入亩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段内,政府都按人头征税,这导致很多人以遁入空门的方式躲避赋税。当僧尼的人数超过正常的比例时,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就会因劳动力严重不足而被拖垮。柴荣在位时期,佛教过度兴盛,后周境内平均每个县有20多家寺院,寺院销铜钱造佛像,造成了流通钱币严重短缺。
于是柴荣下令大废国中佛寺,规定有国家许可的寺院才能保留,其他一律废除。因为佛教信仰关乎因果报应,很多官员对毁佛心有忌惮,柴荣亲自带头,砸毁了一尊别人不敢冒犯的观音铜像。
佛祖愿以真身救世人,如今牺牲铜像,造福天下,肯定在所不惜。
柴荣的说辞确实很有论辩色彩,也很有说服力。在他的推动下,最终废除寺院3万余所,6万多名僧尼还籍。佛像被销毁后,重新用于铸造钱币,恢复经济。可见“毁佛”是柴荣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周走向强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