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清和陈氏刚跨进院门,就听见堂屋传来陶老娘摔打的脆响。
油灯昏黄的光晕里,老太太盘腿坐在炕头,影子投在糊着旧年历的土墙上,像只炸毛的老猫。
“炕上冷得能冻死鬼,倒有闲心串门子!“陶老娘剜了陈氏一眼,枯枝似的手指戳着炕沿,“我陶家祖坟冒青烟了,讨来这么个金贵人儿媳妇!“
陈氏惧怕陶老娘,身子抖得跟风中落叶一样,陶梳轻轻唤了一声:“娘……”
陈氏抬起头来,眼睛已经包着两股泪。
陶清松开陈氏的手,一溜烟钻进灶房。她摸黑找到木盆,舀了半瓢温水,端着木盆进屋时,正撞见陶老娘扬起的笤帚疙瘩。
“祖母烫脚!“陶清脆生生截住话头,木盆往炕沿一搁,转了话:“今儿在槐树林瞧见小祖母,她是又问东又问西的,我看倒是不错眼的盯着咋们家。“
陶老娘举着笤帚的手顿了顿。陶清趁机褪了她的粗布袜,那双裹过又放的脚上布满老茧,脚踝处还留着早年挑水落下的疤。温水漫过脚背时,老太太喉头动了动。
“她问什么了?一五一十的学给我听。”陶老娘叹慰的长舒一口气,不服老不行了,来回二十多里的路,年轻时走个来回都不带喘气的,如今不提也罢。
陶清指腹按上她足底涌泉穴,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史大叔说姜汤要烫些才祛寒,您忍忍。“说着朝缩在门边的陶叶儿使眼色,小丫头立刻捧着个粗陶罐过来——里头是旧年烧的艾草汁。
陶清把艾草汁倒进水里,它的清香弥漫四周:“问您干什么去了?问过年两家要不要合在一起吃年夜饭?”
“合在一起过年?她前头放屁我后头就知道她要拉什么屎,她那点心思打量谁不知道,无非是看我们现在过得比以前好了,眼红心窄罢了。”陶老娘神情不屑。
陶梳接话:“上次两家为还田才闹了一场,怎的又打量上我们?”
“这要说厚面皮,你小祖母说第一,村里没人敢说第二,以前她们家是过得好,儿子多的村人都艳羡,提起来谁不说一声好福气,现下生了一窝又一窝崽子,粮仓跟进老鼠似的,能满到怪了!”
陶老娘边烫脚边骂:“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她家老大偷鸡摸狗,老二懒驴上磨,老三更是癞蛤蟆垫桌脚——顶不了事还膈应人!老四一棍下去,闷屁都没有一个。“
用手指虚点着许氏屋那边:“当娘的跟抱窝鸡似的只管生不管养,粮仓比筛子盛水漏得还快,倒有脸惦记咱们家。“
要说陶老娘是个不管有理没有理都不绕人的刻薄性子,那许氏便是蜕皮的蛇,脸面与她好似脱掉的蛇皮,走了这层又来那层,今个还给你打仗骂架,明个就能笑眯眯的给你打招呼问好,然后再趁你不备,轻轻的咬上一口,保准你痛的记在心头一辈子,妯娌两人斗了半生,那都是谁都不服谁的主。
陶清让祖母烫脚,又转到身后给她按肩:“祖母生的闲气,两家八百年前就已经分家了,她好赖跟我们没关系,您犯不着上火。”
陶老娘冷哼一声:“我还能怕了她不成!就是看不惯她那副假惺惺做派。”
这时,陶清突然想到一事,凑近陶老娘耳边,小声说道:“祖母,我今儿听村里几个婶子说,小祖母家老大好像在外面欠了赌债,人家都找上门了。”
“啥?”陶老娘眼睛瞪大,“那懒东西,真是不成器!这下她还有心思来算计咱们?”
“我估摸着,她就是想着要是能跟咱们合一起过年,说不定能从咱们这儿捞点好处去堵窟窿呢。”陶清分析道。
陶老娘高兴的双手合掌:“她敢来我让她有来无回,还敢去赌,金屋银屋都能赌成茅屋,这下好了,大过年的那边有热闹了瞧了。”
陈氏在一旁喏喏道:“娘,要不咱也别跟她起太大冲突,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陶老娘大怒,抄起炕桌上的笤帚疙瘩,照着陈氏脚边的泥地狠抽:“烂泥扶不上墙的软骨头!你拿她当亲娘,她拿你当垫脚石!“
笤帚苗子扫过陈氏裤脚,扬起一片尘土,“去年秋收她跟你借咱家镰刀,还回来时刃口崩得跟狗啃似的,你倒好,连个屁都不敢放!“
陈氏缩着脖子往墙角退,后腰撞上腌菜缸发出闷响。陶梳忙去搀扶,却被陶老娘大喝出声:“让她撞!撞明白了才知道疼!“
老太太枯瘦的手指点着陈氏:“你当菩萨当上瘾了,她家小八前日摸走叶儿的头绳,你倒替贼骨头开脱说小儿玩闹!我告诉你,你再跟那边偷偷摸摸来往,我打折你的腿。”
陈氏听婆婆提起桩桩件件,身子抖得跟寒风中的落叶一样,指节捏的泛白,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一个字来。
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她蜡黄的脸颊滚落,在靛蓝的衣襟上洇开一片深色。
“我...我...“陈氏的声音细若蚊蝇,喉咙里像是塞了团棉花。
她突然蹲下身,颤抖的手指去擦地上并不存在的灰尘,仿佛这样就能躲开婆婆的责骂。发髻散落下几根灰白的头发,随着她剧烈的颤抖在头顶晃荡。
陶梳想去扶她,却被陈氏慌乱地推开。她像只受惊的兔子左顾右盼,就是不敢看陶老娘。
“娘...“陶梳刚开口,就见陈氏猛地抬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满是惊恐。她胡乱抹了把脸,沾着灰的手在脸上留下几道污痕,看起来更加狼狈。
“我...我这就去烧炕...“陈氏的声音支离破碎,踉跄着往灶房跑,却被门槛绊了一跤。她顾不上疼痛,几乎是爬着进了灶房,把瘦小的身子蜷缩在灶台旁边,仿佛那里是最安全的避难所。
灶膛里的火光映着她泪痕斑驳的脸,陈氏死死咬住下唇,直到尝到血腥味也不敢松口。
她机械地往灶膛里添柴,火苗蹿上来烧焦了她一缕头发也浑然不觉。眼泪滴在烧火棍上,发出“嗤“的轻响,转眼就蒸发得无影无踪。
屋里陶老娘还要再骂,陶清赶紧插嘴:“今日里正娘子夸阿娘教得好,说柳儿姐姐的针线活儿得了阿娘指点,这些日子精进不少呢!“
她故意趴在陶老娘耳边说:“您闻闻,这艾草是阿娘夏天晒的,比药铺的还香。“
陶老娘别过脸去,炕桌上的油灯“噼啪“爆了个灯花。陶梳适时递上粗布巾,巾角绣着歪歪扭扭的竹叶——是陶清前些日子练手的“杰作“。
“指点别人到行,怎么到了自家女儿跟前成了这幅鬼样子,白送我都不要。”陶老娘不满的说,脸上还带着愠怒。
“祖母您闻闻……“陶清把艾草汁掬起来,热气混着药香腾起:“阿娘夏天采艾草被马蜂蛰了脸,肿得跟发面馍似的,还惦记着给您晒足三伏天的陈艾呢!“
她掰着老太太生满冻疮的脚趾,“您这冻疮、您这老寒腿,哪年冬天不是靠阿娘熬的药汁挺过来的?“
陶梳也赶紧帮腔:“阿娘前日还熬夜给您改棉袄,您不是说穿着比新的还暖和?“
陶老娘低头瞅了眼身上的棉袄,袖口新絮的棉花确实厚实。她哼了一声,到底没再骂人,只把帕子往炕桌上一拍:“一个两个的,嘴皮子倒利索!“
末了到底消了气:“行了——行了——我说一句你们顶八句,一群小白眼狼,说一千道一万那还是跟你们娘亲香。”
老太太抬起脚,陶清赶紧上前擦脚,她话虽说的酸溜溜的,眼角却撇向厨房:“灶上还剩半碗黍米粥,别糟践了。“
陶清赶紧给蹭到门口边的两个鹌鹑使眼色,陶叶儿和陶丰年狼撵一样跑了,唯恐跑慢点落到陶老娘手心里,挨顿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