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刚建立那会儿,清廷心里明白,天下还没全打下来,这时候,多尔衮为了能让老百姓都顺从,施行了一些收服民心的仁政。比如说,明朝那些投降过来的官员都接着任用;明朝末年加征的各种税赋,什么辽饷、练饷等等,一股脑儿都给免除了;明朝的特务机构,像什么东厂、西厂,全都撤销不再要了;就连明朝官员穿的官服,也都允许继续穿着。这多尔衮的算盘打得,也是为了稳定大局。
可谁能想到,后来出了个明朝降臣叫孙之獬的,弄出了不小的风波。
孙之獬原本是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的进士,还在礼部当过侍郎,在明朝为官差不多二十年。后来满人打过来了,天下易主,孙之獬,他也就跟着潮流投降了清朝,这在一些人看来,也属于顺应时势,当时投降清朝的明朝大臣可不少,这种事,本来也算不得稀奇。
辫子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时清朝大臣分满汉两班,满汉各半,各站一边。孙之獬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为了表示自己归顺的忠心,居然学起满人的习俗,给自己来了个“剃发易服”,硬往满班里挤,那些满族大臣见后很不高兴,说你是汉人,怎么跑进了我们的队伍?
孙之獬被排挤出来,只好又悻悻然地回到汉班。那些汉人大臣见他的样子十分厌恶,又以他已“剃发易服”为由,不让他入班。结果孙之獬左右不是人,被挤在中间,尴尬至极。
受到同僚们的羞辱,孙之獬愤然上书皇帝,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犹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满族权贵们回去一商议,觉得孙之獬言之有理,既然已经打下了江山,就应该从满人习俗,不然怎么叫归顺呢?于是便有了“剃发令”。
咱们都知道,满人留辫子,这是他们生活里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满人是游牧民族,常年在马背上生活,风一吹,要是额头上的头发挡住眼睛,多耽误事,所以就把前面的头发剃掉,只在脑后留着头发编成辫子,或垂着或缠在脖子上,这样就不会影响视线了。有人还说这是“马祖”崇拜,辫子就跟马尾似的,不过这说法也没多少人信,也就图一乐儿。
汉人可不一样,儒家学说里讲,身体发肤都是爹妈给的,哪能有一丁点损伤啊!像明朝的时候,小孩子头发留得老长,都快到脖子那了,就跟现在的短披肩发差不多,再戴上小帽子,看着多齐整干净;长大了就梳成发髻,或者包个布头,再不然盘起来塞到帽子里。
虽说咱们老祖宗信奉“成王败寇”,但这回满人推行的“剃发令”,真让汉人够伤心的。满人留着鞭子,觉得方便,可咱们汉人是把头发头发看得极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话一出来,就等于是让汉人在保头和保头发之间做选择,这不是把汉人当奴隶了吗?
满人的意思是,就是谁剃发谁就是顺他们的意了,谁不剃发,就是跟他们作对,这不就等同把失败耻辱的标签贴人头上吗?汉人自认自古以来的尊严呢?
江南的那些个读书人,长期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听到这“剃发令”,更是气炸了,高呼着“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一下子组织起来反抗。满人统治者,本来就想通过在汉人里推行剃发来显示归顺的效果,这下可好,双方的冲突一下子就点燃了,在江南闹得个天翻地覆。剃发令一出来,江南各地都起来造反,满洲的铁骑就压过来镇压,一番恶战下来,汉人又失败了。
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后,剃头师傅们就有了底气了,在大街小巷摆开摊子,奉旨剃头。摊子旁边竖着旗杆,挂着“剃发令”的告示,还有个清兵站在那儿,腰里别着刀,只要瞅见谁的后脑勺有头发,立马上去给他剃,谁敢不听话,咔嚓一下脑袋就搬了家,脑袋就那么挂旗杆上,多吓人!
后来,被砍的脑袋多了,不少汉人也就慢慢习惯剃发了,自己一看到剃头师傅就主动过去了,这时候,旗杆上的告示也撤了,站岗的士兵也走了,脑袋也没了,不过那放旗杆的架子还留着,放放磨刀石啥的,算是个标志,成理发师傅的标准装备了。
这事,始作俑者就是孙之獬,他可没个好下场。顺治四年(1647年),他回山东淄川老家休假,好巧不巧赶上当地反清义士起义,把他抓住了。众人寻思,好你个不地道的东西,就你这馊主意,害了多少条人命!
这些人看到孙之獬那光溜溜的脑门就来火,找来个锥子,在他脑门上钻了眼,硬给他种上一撮头发,让他也“反清复明”一把,这阵痛,疼得孙之獬是哭爹喊娘。他的惨叫厉害,周围围观的人,就把他的嘴用线缝上;最后,把他们家祖孙五口给大卸八块,这就是造的孽啊!
这辫子的历史,血淋淋啊!
到晚清时候,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带着太平军造反,这辫子又成了打击目标。太平天国弄了个“蓄发令”,跟以前满人的“剃发令”反着来,谁要是想脑袋保住,就得留长发。太平军的“长毛”称呼,就是这么来的。有些个倒霉蛋,头上长了癞子或者生虱子去剃了头,也被当成违抗命令的给杀了。
但是,太平军势力也不是到处都巩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清廷的湘军一过来,瞅见留头发的,抓着就砍脑袋。老百姓可遭老罪了!有些聪明人就两边应付,在头顶留点儿头发,搞得自己不伦不类的。还有个趣事,太平军排资论辈的时候,就看前额的头发,头发长的肯定是参加起义早,短的就晚。这倒成个独特标准了。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第29号公报里就发布《剪辫令》:下令当天开始,二十天之内,全国的老百姓都得把辫子剪掉,敢不遵守的,按违法处理。
这次没拿性命威胁大家,不过响应的人可不少。街上到处都是丢弃的辫子。还是有少数人对新政权心里犯嘀咕,偷偷的,把辫子藏在帽子里,鬼鬼祟祟上街。被那些热血的革命少年瞅见,那还得了!一下子就扑上去,把帽子一掀,辫子一扯,“咔嚓”,辫子没了。
最逗的是,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啥,就后背一阵发凉,一摸,辫子没了。换做清廷的遗老遗少,早就大街上撒泼打滚大骂了,可这些肇事的小少年,做完恶作剧撒丫子就跑。
辛亥革命成功了,本以为辫子也就到此为止了。谁承想,还有回光返照的时候。过了几年,1917年,那个“辫帅”张勋瞅准北京局势乱,带着自己的“辫子军”就杀进北京,逼着溥仪复辟。
好家伙,这辫子又威风起来,那些已经剪掉辫子的人,赶紧到处假造辫子,一时间假辫子满天飞,成了北京的抢手货,不过啊,也就流行了十二天。张勋这倒行逆施,全国人民都愤怒了,讨逆军在北京上空扔了几个炸弹,这“辫子军”吓得够呛,讨逆军一冲进北京,张勋和他的“辫子军”就落荒而逃,溥仪也只能再次退位。
这下好了,辫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说起来,我们祖先因为这辫子的事儿,整整折腾了两百多年,真是让人忍不住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