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今儿咱们来说说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可是大有来头哇,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

崇德八年(1643年),这皇太极突然驾崩,生前也没指定个继承人,这一下可不得了,引起了诸王争位的大乱局。要说这势力比较强、继位呼声比较大的,当属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还有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这两拨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一场流血内斗,眼瞅着就要爆发了。

就在此时,这多尔衮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宣布退出皇位争夺,还说支持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也就是孝庄太后所生的宝贝儿子继位,自己嘛,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辅政。这提议,很快就在议政王会议上通过了。

于是乎,福临顺利继位,成了顺治帝。这多尔衮摇身一变,成了摄政王后,威风凛凛地率领满人入主中原,平定了四海。他还仿照着明朝的规矩,给大清政权来了好些改革和规划,这大清王朝,就这么顺顺当当迅速步入正轨了。

打这儿起,多尔衮就成了大清王朝实际的缔造者和奠基人,权力和威望简直无人能敌!

不过,这野史里头,有传闻说孝庄太后为了笼络多尔衮,保住顺治的帝位,竟然下嫁给了多尔衮。这事多年来从宫廷一路传到民间,讲得是绘声绘色、沸沸扬扬的。但您说怪不怪,官方和史籍里压根就没有记载,太后下嫁这档子事儿成历史迷案,到现在都让人琢磨不透。

孝庄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出生在蒙古科尔沁草原。她爹寨桑是蒙古科尔沁一个大部落的首领,也是最早投降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领导人。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跟明朝争夺对蒙古草原各部落的控制权,那是花样百出,大力鼓励后金贵族跟蒙古贵族联姻,还亲自给儿子皇太极挑了寨桑的妹妹哲哲当正妻嫡福晋。

这位哲哲命运有点坎坷。她嫁过去之后,多年都没生育,皇太极对她就渐渐冷淡了。有一次皇太极练兵路过寨桑部落,没想到,一眼就瞧中了寨桑的女儿布木布泰,那真是品貌俱佳。游牧民族,也没那么多规矩,他也不管自己算是这女孩的姑父,马上就派人送去聘礼。

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这位小博尔济吉特氏就以妾的身份嫁给了皇太极,她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也改成崇德,成了清太宗,这小博尔济吉特氏就被封为庄妃。

皇太极一去世,麻烦就来了。因为满族和汉族习俗不同,皇位立弟或者立子都行,这下竞争可就更激烈了。

皇太极兄弟十六个,儿子十一个,长子豪格亲领正蓝旗,勇猛善战,在朝里特别受宠,也被重用。要说这有资格争皇位的人不少,最有实力的还得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他手里握着正白、镶白两个旗,还争取到了两红旗跟部分正蓝旗、镶蓝旗将领的支持。

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那就铁了心要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自然就支持肃亲王豪格。这两拨人实力相当,谁也没把握把对方给吞掉,心里头都明白,要是火拼起来,先祖辛苦打下的基业可就全完了。

关键时刻,多尔衮智慧和谋略还真不是盖的,技高一筹!他自己主动放弃争夺皇位,转过身就拥立皇太极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做皇帝,还提议因为皇帝小,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办法可太妙了,两黄旗虽说支持皇太极的皇子继位,但也不是非只认豪格,如今多尔衮拥立其他皇子,为了避免内讧,大部分将领都没意见。济尔哈朗虽然只是领镶蓝旗的,还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属于宗室旁支,现在居然被提议当了辅政亲王,地位一下子就上升啦,哪有不同意的,立刻就表态支持。

那掌控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年纪太大了,当年的威风也没了,一直都在中间想法子调停,就怕先祖的大业毁于一旦。如今有这么个折中的办法,当然乐意支持,而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在宗室里的能力和威望那也都是响当当的。这么着,福临登基,改元顺治,多尔衮也成了摄政王。没多久,豪格因为被人告发在背后咒骂多尔衮,倒霉催的,被废为庶人,最后幽禁致死。济尔哈朗也被挤出辅政王的位置,这下子,多尔衮权力可就越来越大了。

野史里还说,多尔衮每天都自由自在地进出孝庄和顺治的住处,就跟一家人似的。这会儿的孝庄三十出头,年轻美貌又寡居,心里头寂寞,加上感激多尔衮拥立自己儿子继位的恩情,居然愿意委身相许。

到顺治六年,巧了,正好多尔衮的王妃去世。在范文程等大臣的建议下,小皇帝下诏,诏书里还有这么一段:“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但朕只能奉养其身,而不能带给她欢愉。皇叔摄政王多尔衮不论容貌还是地位,都堪称天下第一人,如今太后自愿下嫁,特下诏赐婚。”

于是,就让礼部去操办太后和摄政王的婚事。这事连远在浙江东海岛的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都知道,他还赋诗一首呢:“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明摆着指出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喜酒,这可不就成太后下嫁的证据之一。

但实际上,这诗的可信度真不高。为啥呢?这人一向主张反清复明,对清朝是啥都往歪处写,极尽讽刺诋毁之能事。

诗里说慈宁宫因为办太后婚事搞得热热闹闹,可孝庄太后是在顺治十年慈宁宫修好之后才搬进去的,想办婚事也得在顺治十年(1653年)之后,但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49年)十二月就死翘翘了,这时间对不上啊!还有那皇帝下的太后下嫁诏书,更是离谱透顶,哪有儿子这么形容自己亲妈的。

多尔衮成了摄政王后,随着功劳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多,他的封号也是一变再变。顺治四年(1647年),他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年),又进一步封成了“皇父摄政王”,简直就跟太上皇没啥两样。

有些史学家就说了,要是没有太后下嫁这事,咋会有“皇父”这封号,多尔衮的封号又成了太后下嫁的佐证。但细琢磨琢磨,古代帝王把肱骨大臣称为父可不少见。西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尚父”,春秋时期齐桓公尊丞相管仲为“仲父”。而且,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的时间比传闻里太后下嫁的时间还早一年多,这事根本扯不上关系。

在历史上,清初顺治和康熙这俩皇帝,都是小小年纪就登基的,而且当时正赶上明清换代,清朝在中原稳脚跟可不容易,一切都是非常时期。这俩幼帝能镇住局面,开创盛世,全靠孝庄太后的悉心抚育和教导,这份恩情那真是大如天。

孝庄太后一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智擒鳌拜真正自己当家做主了,这才正式退下政坛。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十二月,孝庄太后去世。她临终留下遗嘱说:“太宗奉安的时间久了,可别为我乱动,况且我心里惦记着你父子俩,就在孝陵(顺治帝陵)旁边安葬,我心里才能踏实。”

依照孝庄太后的遗愿,康熙没把她灵柩运回盛京跟皇太极合葬,而是暂时停在清东陵,并且把孝庄太后生前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房子拆了,建在昌瑞山下,叫做“暂安奉殿”,把灵柩放那儿。一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来的地方建起正式的陵园,把灵柩葬进地宫。因为她的陵墓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的西边,所以就称为“昭西陵”。

她的心愿是达成了,她的儿子顺治帝和孙子康熙帝都在她身边陪着。可有些人就揪着这事不放,说这也是孝庄太后因为下嫁小叔子,对不住丈夫皇太极,才打破帝后死后合葬的规矩,单独建陵。

更有人瞎琢磨说,昭西陵因为孝庄太后身份特殊,建筑风格也不同,独个离清东陵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外面,这是后世子孙为了惩罚她下嫁多尔衮,有辱皇室,故意把她排挤到东陵园外,让她在外面守皇家门户,这越说越荒唐!

实际上,孝庄太后的昭西陵建筑风格跟盛京皇太极的昭陵是一样的体系和风格,跟清东陵完全不搭调,要放一块儿,不伦不类的。再说了,孝庄太后在这清东陵辈分最高,谁要是跟她葬一块,那都不合适。放在外面独立建陵,自成体系,反而更加尊贵。这孝庄太后在清朝皇室可是受尽了尊崇,谁敢冒犯她老人家!

还有个事得注意,清史里压根儿就没有太后下嫁的记载。有人就猜,是不是清皇室后代为了遮丑,把相关资料都给销毁了。但你细想,太后要是奉诏下嫁,礼部操办这么大的事,肯定得公告天下,各藩属国也会收到诏书。

后世史学研究者在朝鲜的《李朝实录》里翻了个遍,连根太后下嫁的毛儿都没发现。要知道,那时候正好明清换代的关键时候,朝鲜密探来来往往不知道有多少,毕竟宗主国的情况跟自己国家的命运联系可紧了,太后下嫁这么大事,肯定纸包不住火。

而且《李朝实录》里一直有不少骂满清野蛮、没开化的记录,说明他们受中原礼仪影响很深,哪能帮清廷遮掩这种事。

最后一点,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多尔衮死了才两个月,顺治帝就给他清算了,公开宣布十四条罪状,把所有的封典都给夺了,把墓都给掘了,连尸骨都给挖出来。要是太后下嫁是真的,多尔衮刚死,顺治帝就这么干,置自己和母亲于何地?他肯定也得考虑自己的名声吧!

咱细细想想,这太后下嫁啊,还真没几分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