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孤文成武就,岂容小人置喙

莽牯朱蛤吞入腹中,几经挣扎,就被胃液给消化干净。

朱棣感受到肚腹之内一团热气,好似烧红的火炭。

他运转内家功力,将这团热气牵引至任脉,顿时热气化作一条热流,顺着任脉逐渐流入丹田气海之中。

莽牯朱蛤能辟易百毒,往后他便是百毒不侵之体,无需畏惧旁人腌臜手段。

“来人!”

朱棣轻声传唤,已在外等待的内侍急忙进来:“殿下。”

“打热水来,孤要洗漱一番。”

“是。”

花费些许时间,朱棣将污垢洗去,换上常服。

此时天色已晚,已经临近晚宴,朱棣走出大殿,正是微风拂面,吹动他衣袍猎猎。

晚宴就在奉天殿前广场,朱棣到时,已经是灯火通明,载歌载舞。

文武百官各在各的座位,觥筹交错,言笑晏晏。

朱棣顺着往上一扫,龙椅上朱元璋大马金刀坐着,面色严肃,不苟言笑。

龙椅下首位置,放置着一张稍小的龙椅,朱允炆正襟危坐,面容虽说瘦削,但已经有几分为君者的气度。

朱棣的到来引来不少人的注视,见其风姿如玉,气度不凡,不少臣子眼中惊讶不已,异彩连连。

他太出挑了,人群之中好似金光闪闪的火炼真金,即便只是身着常服,也将华服重彩的朱允炆比了下去。

朱元璋微微抬头,见朱棣吸引了全场目光,眉头顿时微皱,开口道:“老四,入座。”

“儿臣遵旨。”

此时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都不在朝中,朱棣自然落座宗室首位。

在他身后位置,周王朱橚、宁王朱权等人举杯示意,朱棣回以微笑,一饮而尽。

晚宴照常进行,歌舞不断,文臣武将觥筹交错,彼此小声谈论着。

微风吹动旌旗上穗子舞动,朱元璋看得出神,片刻后便道:“风吹马尾千条线。”

皇帝都开口了,群臣哪敢多言,都停下谈论,望向高坐龙椅上的朱元璋。

“咱突然就想到了这一句,一时半会的没个下文,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给咱续上。”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陷入沉寂。

和皇帝对诗,既不能太好,以免喧宾夺主,也不能太差,恐是滥竽充数。

因此,即便有几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此刻也在尽力的修改,唯恐犯了忌讳。

见众人不语,朱元璋看向朱允炆,给了个扬名的机会,道:“允炆,你来对一句。”

朱允炆站了起来,恭敬一礼,而后才道:“孙儿才疏学浅,便对‘雨打羊毛一片毡’。”

他话音落地后片刻,黄子澄便高声道:“妙!妙啊!殿下此对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短短时间之内,殿下便能做出如此妙对,实在叫臣敬佩。”

“臣苦思冥想一句,原本以为还算不错,但听了殿下这一句,臣顿感学识浅陋,贻笑大方。”

人群中时不时便有臣子唱着赞歌,无非是溜须拍马之词,朱棣听着心底冷笑连连。

他身子微微向朱橚靠近,讥讽道:“软弱鼠辈,满嘴放屁。”

朱橚闻言忍不住发笑,举着酒杯的手都在微微抖动。

朱棣声音不算太大,但依旧有人听到,黄子澄起身便问:“不知燕王殿下有何高见?”

朱棣拿着酒杯,不屑的睨了他一眼,随即看向朱元璋,起身便道:“儿臣也有一对,‘日照龙鳞万点金’。”

群臣闻言,顿时默不作声,心中暗自比较朱允炆和朱棣这一对。

片刻,群臣心内震动,论及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而言,毫无疑问朱允炆略胜一筹。

不过这也是微末差距罢了,朱棣此对同样对仗工整,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可若是论及气势之磅礴,朱允炆之对,拍马也不及朱棣。

朱棣此对,气势磅礴,仿佛能包藏宇内,吞吐日月。

而朱允炆,则显得小家子气,像是年轻妇人低声哀鸣,虽然婉转,但上不得台面。

朱元璋饱含深意的盯了朱棣一眼,似乎在责怪他多嘴。

朱棣接收到了信号,此刻还不是撕破脸皮的时候,拱了拱手,就要坐回座位。

可朱允炆手底下自然有着马前卒,一番眼神交汇之下,黄子澄当即开口:“对诗并非想象奇特,便是好对,落于实处,更显质朴。

天下诗文如此多,能以想象奇绝问鼎的,也只有诗仙李白一人而已。

方才燕王殿下此对,似有诗仙李白之风,而太孙殿下此对,质朴清新,可见诗圣杜甫之妙。

只是臣有不解,敢问燕王殿下此对何意?”

读书人虽惯常言之无物做空洞文章,但他们最忌讳别人言之无物做空洞文章。

黄子澄就此落子,提出质疑,可朱棣却恍若未闻,坐下后自顾自饮酒。

“燕王这是何意?莫非连微臣这等粗浅疑惑,都不能解答吗?”

朱棣呵呵一笑,抓着酒杯讥讽道:“你是什么东西,也敢在孤面前饶舌?孤贵为燕王,岂是你这等小人能够置喙?”

“以下犯上,目无尊长,孤看你的脑袋,是待腻歪了吧!”

黄子澄面色一白,他没料到朱棣不按套路出牌,直接以身份压人,当即便道:“是微臣无状,读书人见猎心喜,还请殿下宽恕微臣罪责。”

“哼!不尊王侯,前倨后恭,大明怎会有你这等臣子?”

朱棣酒杯一砸,叱道:“若非你是太孙殿下臣子,孤此刻定斩你头,以儆效尤!”

黄子澄冷汗涔涔,一时间不知如何答话,不自觉间便求助的望向朱允炆。

朱允炆见状,只好挤出笑容,道:“四叔向来宽宏,又何必因这等小事同臣子置气。”

“皇祖父曾教导我,要从善如流,故此平时同臣子相处,我也尽可能保持如此,正因如此,他才会直接发问。”

“若有过错,四叔直接训斥侄儿就是,不必为难臣子。”

朱棣眼眸微眯,这朱允炆比他想象的要难缠一些,此番以退为进,倒显得是他不对。

不过他也不是吃素的,从容不迫:“太孙殿下此言谬矣,君臣尊卑不可轻视,今日他敢当众质问孤,明日是不是就敢当堂质问陛下?”

“需知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很多微末小事,若不能把握其中分寸,将来恐怕酿成大患,到那时,悔之晚矣。”

这一顶大帽子扣得黄子澄面色煞白,朱允炆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求助的目光投向朱元璋。

朱元璋见状,心中惊讶之余,又有轻微叹息,如果朱标面对如此情景,自然不会被诘责到无言以对的局面。

朱允炆,还是太过于软弱稚嫩了!

即便如此,他身为皇帝,自当维护储君地位,当即便开口:“老四,你是燕王,要海纳百川,和小辈置气做什么?”

“黄子澄当堂质问一位朝廷藩王,虽是无心,但活罪难逃,即刻贬其为庶吉士,抄书百卷打磨心性。”

黄子澄心中松一口气,跪地接旨:“微臣知罪,领旨谢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处理完黄子澄,朱元璋继续道:“老四,你对的很不错,咱也想知道,是什么意思,你同咱说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