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苦难文学
- 1977俗人重生指南
- 壹碗手擀面
- 2364字
- 2025-06-06 11:09:13
方堃没有碰复习资料,而是拿着杂志静静看起了这篇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他没有写过小说,上辈子年轻那会儿酷爱文学,可也仅限于阅读上。
在晋省师范大学参加文学社,自己写过的诗歌多是堆积词藻,词句华丽,却浮于表面,缺乏精神内涵。
七八年到大学毕业,是伤痕文学的忠实追读者,写了几首大胆的爱情诗,结果连校刊都没上去。
八五年以马原为首的《LS河女神》诞生后,又转投先锋文学的阵营,并且因为追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还往BJ文学给余华写过信,可惜最后也没个反馈。
参加工作后,多是以读为主,每天的教案写个不停,根本没有精力,也没心思想着什么文学创作。
可正是因为如此,自打他参加工作有固定收入后,成为了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这些主流文学杂志的忠实订购用户。
方堃不清楚现在作家的稿费千字有多少,回忆后世看过的作家访谈,好像还挺高的,起码比在单位上班一个月要挣的多的多。
如果想在高考之后离家之前,顺利把新房盖起来,写作的确是最佳的选择。
中午在许安雁家蹭饭,下午离开前又厚着脸皮要了一沓信纸。
年关将至,县城里街道上的年味儿相当浓郁。
方堃去供销社转悠了一圈,没有瞎买,只是买了些糖果。
赶去鸽子市场,有妇人卖纳好的棉鞋,不需要票,也可以用票,两块钱一双,按着一家六口人的尺码,方堃来了六双。
没有看见李德全,方堃也不打算一直在同一个人手上买票。
他一个村里的小子,哪来那么多钱买票,而且在乡下粮票可使不出去。
可着一个人买,太过引人注目。
“同志,粮票多少钱?”
“五毛一斤。”
“两毛,可以的话,给我来二十斤的。”
那人嘴角一抽,掰扯半天最后还是两毛出了货。
得亏现在是年关,不然方堃会直接砍价至一毛六。
黑市的粮票市场价在一毛到五毛之间,老板许是看方堃年轻好拿捏,又或者是正常操作,先喊高了试探试探,不行两边再磨嘴皮子砍价。
方堃可不会不好意思开口,他上辈子在菜市场能为了三毛钱的菠菜掰扯十几分钟,脸皮这东西早练出来了。
结束交易,又看向其他票贩子,肉票布票分散着在这些人手全买了一遍。
摸黑进村之前,也只是从系统那里购买了两斤猪肉,还有拿出那几双鞋。
上次购买的物资家里还没有吃完,关键是方堃身上的钱,也不够他拿出太多东西来。
方汉民仍旧在村口等着,回家后梁英侠女士看着那六双棉鞋,就差把败家这俩字写脸上了。
“这一双鞋得多少钱?你给我把身上的钱全部交出来。”
“没了,全花完了。”方堃两手一摊。
梁英侠摸着鞋面,一脸心疼:“还不如我自己做的,花这冤枉钱干嘛,照你这么个花法,等以后结了婚,日子指不定得过成什么样。”
肯定越过越好呗...方堃心里想道,嘴上却不敢这么打瘪。
新年新气象,一身新衣服对他们家来说现在不可能,可从一双新鞋开始还是可以的。
关键是买的的确更保暖,冬天冻脚,越挠越痒的感觉他是真不想尝试了。
方堃笑嘻嘻道:“娘,买都买了,我总不能拿回去再退了吧,再说人家也不给退,你上脚试试,看合不合脚。”
小妹方怡早就忍不住了,她对于新鞋的渴望,要远远高于哥哥姐姐们。
“好舒服,好暖和。”
“挺厚的,这个得两三块钱一双吧?”
“不贵,反正钱又不是糟蹋了,这鞋我看穿个三五年都不成问题。”
“你以后不准拿钱出门!”
梁英侠嘴上这么说,可新鞋穿好踩在地上,脸上的酒窝却出卖了她。
看着一家人的笑容,方坤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虽然条件远远比不上后世,可起码在一点一点变好。
而且方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人的生活。
除夕当天,梁英侠起了个大早裁剪红纸,方堃和方海兄弟俩吃罢饭又拿着去村里刘老头家让其写两幅对联。
刘老头是全村唯一的老师,也是他们俩的小学老师。
说是老头其实也就五十多岁,只不过现在的五十岁太显老,而且他们晋省陕省这两个地方,男人一过四十便会头顶白布,腰系根绳,把腿束起来,十足的小老汉样儿。
两幅对联,代价是一根烟,兄弟俩到的时候,刘老汉已经把桌子抬到了院里,前面等了十几号人。
方海看着桌面上那一堆香烟,眼神都在发光,只可惜过来的小年轻基本上都在对方手里念过书,学生对老师,怵的很。
轮到兄弟俩,方堃上前毕恭毕敬喊了声刘老师。
“听说你今年没有报名参加高考?”
“老师,我打算复习一年,准备充足明年再报考。”
“嗯,”刘老汉不再多问,毛笔在红纸上落笔即成。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中规中矩的楷体,又有点个人习惯在里面,方堃的毛笔字也不差,用来应付春联足够,只可惜现在不好展示出来。
刘老汉最牛比的事迹在于,六年前给村长赵仁儿子写的对联。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返动儿混蛋’
十四个字出现在纸上,不出一天全村人都知道了,偏偏董川喊刘老头一声舅舅,赵仁拿其完全没办法。
可单论这份胆魄,全村绝对排得上号的。
折返回家,贴对联,小妹方怡穿着新鞋在院子里来回跑,沾上雪了,又不厌其烦的弯腰拍打干净。
农村虽然穷,可过年该有的氛围丝毫不会差。
梁英侠剁馅儿准备包饺子,方红和方海想去大队院晃悠一圈,方怡屁颠屁颠跟了出去。
方堃独自回屋,拿出钢笔和信纸,他思考了一晚上,终于决定写什么了。
先锋文学现在不可取,毕竟不符合时代,方堃就是想当先锋文学的开山鼻祖,也得再等个几年。
写通俗武侠现在也没市场,真要写也得投到香江的《明报》上,国内的主流仍旧是现实主义题材。
方堃昨晚想到了余华的苦难文学,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这家伙刚开始写小说连标点符号都标不对,不会写小说,又想赚写小说的钱,刚开始只能找一本短篇小说换段,模仿着来。
关键是野心还大的很,直接往《人民文学》和《收获》上寄。
稿子被退回,又开始往次一级的《BJ文学》《上海文学》寄,最后实在不行又尝试着往地方《吕梁寺》的小杂志社寄。
投稿退稿,来来回回反而让其摩挲出了一套牛逼理论,只要把故事和人物写的越苦越惨,就越不容易退稿。
方堃只是想赚稿费,脑子里筛选了一晚上,终于出现了他最满意的目标。
钢笔落在信纸上,流畅的行楷出现,同样出现了《人生》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