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女性产后其他组织器官的变化与恢复

胎盘娩出到除乳腺之外的产妇全身其他各器官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通常为6周,在这段时间里,产妇需要哺乳,子宫要复旧,产妇身体各个器官系统要逐渐恢复正常,产褥期的保健和康复对产妇身体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产妇通过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获得充足的营养和舒适的环境,调整生活节律,并接受科学的指导使自身各器官功能康复,才能使全身身体功能状态得到良好恢复,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更好适应哺育孩子等需求。

一、生命体征的变化

(一)体重

产妇生产后,体重会下降约4~6kg,主要是因为产后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而产褥期恶露排除和哺乳等也可会使体重减轻。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在5~6周可恢复到孕前体重,但是在我国由于一些传统的“坐月子”不科学的习惯,尤其是产妇膳食不均衡,使得有近一半的产妇会出现产后体重滞留。

(二)体温

产妇产后24h内体温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可能与产程延长导致过度疲劳有关。产后3~4d,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体温也可高达38.5℃,但要及时发现是否有乳腺炎或其他感染的可能。

(三)呼吸和脉搏

产后呼吸深慢,14~16次/min。脉搏略缓慢,60~70次/min,产后1周恢复正常。

(四)血压

大多数产妇血压都能平稳在正常范围内。有妊娠合并高血压或先兆子痫的产妇,大多数产妇产后血压能降低到正常范围,但仍有少数人产后仍然有高血压,血压高的产妇应按高血压规范治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产后合理用药,尤其是哺乳妇女要考虑到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二、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为了适应胎儿生长和雌孕激素的变化,孕妇的血容量增加,为相对高凝状态,白细胞比例也升高。分娩后,这些血液系统的指标都会逐步恢复到正常。

(一)血容量的变化

产后最初3d,由于子宫缩复、子宫胎盘血液循环的停止,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加之妊娠期潴留在组织中的液体回吸收,使循环血量再次增加15%~25%,心脏负担加重,对有心血管疾病史或有高危因素的产妇要尤为注意,应防止心力衰竭等意外发生。产妇通过排汗、排尿的增加来减少多余血容量,产妇循环血量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二)凝血功能变化

产褥期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产妇凝血物质,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等于产后2~4周恢复正常。

(三)血常规变化

血红蛋白水平在产后由于血液稀释缓解而逐步上升,在产后1周左右回升到正常范围。白细胞总数在产后仍延续为妊娠期的偏高,产后早期可以达到(15~30)×109/L,以后逐步降低,1~2周降到正常。孕期的淋巴细胞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数增多在产后也会逐步恢复正常。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3~4周恢复正常。

(四)血流变化

对于妊娠晚期和产后妇女,由于下肢回流障碍,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会阴部肿胀,甚至痔周静脉曲张等,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变化会逐步恢复。

三、内分泌系统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胎儿娩出后,产妇的体内激素变化也较明显,并根据是否哺乳等生理需要逐步恢复到孕前水平。

(一)胎盘生乳素

胎盘生乳素在产后6h已不能测出。

(二)雌孕激素

产后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产后3~4d下降最快,1周的时候已降至未孕水平。

(三)催乳素

分娩后产妇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及胎盘生乳素水平急剧下降,抑制下丘脑分泌的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产后催乳素不再受雌、孕激素的抑制而发挥其完全的作用。催乳激素维持乳蛋白、酪蛋白和脂肪酸的含量并保持足够的乳量。催乳激素水平因是否哺乳而异,哺乳产妇的催乳素于产后下降,但仍高于非孕时水平,吸吮乳汁时催乳激素明显增高。最初的哺乳可激发激素水平的增加,每次哺乳可使催乳激素水平增加5~10倍,但几周后哺乳的刺激作用消失,泌乳激素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不哺乳产妇的催乳激素于产后2周降至非孕时水平。

(四)胰岛素

部分产妇在孕期合并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分娩后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五)甲状腺激素

妊娠期轻度升高的甲状腺素在产后会有不同程度恢复。

(六)甲状旁腺素

妊娠期轻度升高的甲状旁腺素在产后会恢复到非孕状态。

部分产妇的以上内分泌激素在产后仍然有异常,对这部分产妇要继续规范治疗和康复,并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特别是哺乳妇女使用药物要考虑药物对新生儿的安全。

四、乳腺的变化

产后乳腺保健是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母亲健康和儿童早期发展的基础。乳房为成对器官,即使在内分泌正常的情况下,双侧乳房大小也可有或大或小的差异。发育正常的非泌乳乳腺的重量在200g左右,上下径平均11cm,厚约4cm,而泌乳时平均可达500g。妊娠对乳房的发育影响最大,只有在哺乳期乳房才最后发育成熟。在孕酮的刺激下,女性的乳腺是从妊娠开始到产后都在逐步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产后乳腺丰满,体积增大到最大。乳头变硬、增大、凸出、挺立。乳腺血液循环增强、血管扩张使乳房表面静脉怒张,尤其在充满乳汁的情况下更明显。乳晕腺增生和变大,乳晕颜色加深,呈褐色,少数产妇乳晕呈黑色,在乳晕区出现许多皮肤小结节,由米粒大到绿豆大,大小不等。除乳房外观发生明显变化外,产后乳房内部结构腺体发生的改变也到达顶峰,全乳管系统继续增大,小叶间纤维组织受挤压而减少,毛细血管增多、充血。乳腺腺管进一步增长和分支,每一个乳腺管的末端都形成一个腺泡,腺泡呈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这些腺泡迅速增大增多,细胞生长十分活跃,腺泡进一步扩张,这些变化都是为泌乳做准备,产后在催乳素作用下,乳腺开始分泌乳汁。乳汁分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产后2~5d是产妇分泌乳汁的高峰期,乳房会出现肿胀现象,并溢出初乳。初乳呈黏稠的黄色或黄白色(少部分产妇为透明状),含有丰富矿物质与蛋白质,免疫抗体含量高,分泌5d后即会转为成熟母乳。正常状况的产妇在产后6个月内泌乳量为750~800ml/d,产后6个月~1年约为600ml/d。1年后乳汁分泌量会减少,但只要哺乳,理论上会一直泌乳,甚至持续到产后数年。WHO提倡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鼓励之后1年半的混合母乳喂养,一共2年及以上的母乳喂养,对保障婴幼儿生长发育很重要,也是现在很多专家提倡的“生命之初1 000天”的重要保健内容。

产妇的饮食和营养状况是影响乳汁分泌量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良的产妇将会影响到乳汁的分泌量和泌乳期的长短。产后妇女短时间营养不足,泌乳会消耗母体自身储备,不影响乳汁分泌;产妇长期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母体健康,而且影响乳汁的质量,当产妇的膳食蛋白质与能量摄入降低时,泌乳量可减少到正常的40%~50%。因此,特别注意产妇应合理膳食,不能为了产后形体恢复而不科学控制饮食,反而损害对婴儿的哺乳。少数产妇乳汁分泌量大,且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汁排出不畅而淤积,乳腺会出现局部肿胀、坚硬、红肿、触痛感,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乳腺炎和乳腺脓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数天,乳汁量会因为乳腺阻塞肿胀而负反馈性地分泌减少,影响母乳喂养。

分娩后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催乳素的大量分泌,有乳腺组织的副乳和正常乳腺一样会产生乳汁,但因为多数副乳的乳管发育不完善或者没有乳头,乳汁无法排除,副乳内乳汁潴留,导致这部分产妇会出现副乳区明显肿胀疼痛,触诊可有明显颗粒感或结节感,有的表面皮肤可能出现发红,有完全性副乳产妇可能会出现乳头分泌乳汁,但随着副乳内乳汁淤积逐渐增多,负反馈性抑制作用使得副乳局部乳汁产量越来越少直至停止,一般很少发展至副乳乳腺炎和副乳乳腺脓肿。

五、消化系统的变化

女性怀孕后由于雌孕激素对消化道平滑肌的影响,胃酸中盐酸分泌减少,加上孕中晚期胎儿对肠道的压迫,消化系统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有的产妇痔疮严重,甚至影响到其坐位哺乳。产后1~2d,产妇常食欲不佳,加上产褥期护理不当,如因卧床时间长,胃肠蠕动减弱,加之腹肌及盆底肌肉松弛,易发生便秘和肠胀气。产后消化道功能恢复包括胃酸分泌逐渐增加、胃肠道张力、蠕动及消化能力恢复正常。产后哺乳对母亲营养的要求较高,因此尽早帮助产妇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到孕前尤为重要。

六、皮肤及毛发的变化

妊娠期妇女面部和腹部的皮肤变化很大,腹部皮肤由于受妊娠期腹部长期膨胀和生物动力学的影响,皮下弹力纤维断裂,在产后表现为腹部明显松弛,部分孕妇腹部会出现妊娠纹等,产后这些变化部分会逐步恢复,但一些变化会留下永久性的印迹。孕妇血容量的增加,除了通过排尿,还需要在产后通过全身的皮肤汗腺排泄功能增加而皮肤出汗增加,称为褥汗,褥汗可以帮助产妇及时排出过多的液体,减少心血管的负担,对褥汗应科学护理,避免产妇受凉。

(一)妊娠纹的变化

腹壁皮肤受增大妊娠子宫的影响,部分弹力纤维断裂,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需在产后6~8周有所恢复,产后科学运动和合理营养有助于腹壁的康复。初产妇腹壁妊娠纹为紫红色,逐渐变成永久性银白色陈旧妊娠纹,大多数产妇妊娠纹会逐渐变淡,但不会消失。

(二)躯体皮肤色素的变化

几乎所有的妊娠妇女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增加。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腹白线加深,逐渐变成黑线。其他色素沉着过度区域包括乳晕周围、乳头、腋窝、生殖器、会阴、肛门、大腿内侧和颈部。这些色素变化在产褥期会逐渐变浅,甚至消退,但少部分产妇也会永久性留下痕迹。

(三)面部色素变化

黄褐斑或妊娠面斑是最有损美观的色素改变。妊娠引起的面部黄褐斑,或者在原有的皮肤瘢痕、雀斑和雀斑样痣也可能色素沉着加深,在产后数月到产后1年内,大多数产妇色素沉着区域会逐步恢复至正常色素状态,但是色素沉着过度的区域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消退。

(四)褥汗

产后1周内皮肤汗腺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以夜间睡眠或初醒时更明显,一般不属于病态,但要帮助产妇科学度过产褥期,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及中暑。

(五)产后毛发改变

产后雌激素骤减,会使妊娠期大量处在生长期的头发提早进入休止期,从而导致产后掉发。有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产妇有不同程度的脱发现象,但不是病理性的脱发,且发量也不会比孕前水平低,多发生在分娩后的2~6个月,在产后12个月内头发恢复正常生长。妊娠期间因内层网状带分泌睾酮的增加所导致的阴毛和腋毛增多增粗也会在分娩后逐步恢复。

七、情绪及精神状态的变化

分娩后产妇的相关激素分泌急剧减少,加上对婴儿的哺育,精神上也处于剧烈的转换期,容易促发某些产妇发生心理障碍,甚至可能诱发产后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如抑郁或焦虑史、个人或家族有情绪障碍史、经历紧张的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胎产次、非计划怀孕、产科因素、母亲性格特征,以及婚姻关系等,产后抑郁障碍是一种可致残、致死的疾病。国际上产后抑郁患病率为10%~15%,平均水平为13%,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发生率更高,其发生率可达50%~80%。我国产后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1%~52.1%,平均为14.7%,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产后抑郁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沮丧,易怒,精力、体力不支,疲惫无力照顾婴儿,哭泣,极度悲伤,极度焦虑,后悔自责,强烈的无助感、孤独感,以及睡眠或饮食模式发生改变,严重者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出现幻觉妄想,产生自杀或杀婴的想法或行为。产后抑郁常于产后6周内发生,大多数产妇可在产后3~6个月自行恢复,但情况严重的产妇也可能出现症状持续1~2年,甚至更长,而再次妊娠时则有20%~30%的产后抑郁复发率。长期产后抑郁障碍产妇的子女的抑郁风险、性格缺陷和行为问题的风险均会增加,主要因为母亲情绪的波动,导致照顾婴儿的精力、时间、表达关爱的次数都相应减少,而更倾向于用限制和惩罚来管教以及约束婴儿,这将会致使婴儿性格变得内向、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婴儿容易变得具有攻击性人格,或跟他人交往时表现为退缩,以及出现负面情绪等性格特质,对婴儿日后亦会带来不良影响。

产妇可通过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来减缓产后哺乳、照顾婴儿、伤口疼痛等造成的心理负担;家人也可以通过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悉心照顾产妇,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产妇在感情上的最大安慰,使产妇能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中顺利度过产褥期,避免出现产后抑郁。

(邹 燕 罗恋梅 史 云 罗 丹 吴晓英 吴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