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么快便有章程了?”朱翊钧倒是有些意外,接过来仔细审阅。
陈矩连忙恭维道:“皆赖皇爷昨日提点周详,臣不过是按图索骥,略作整理。”
“嗯……”朱翊钧看了片刻,点了点头,“大体尚可,有几处需得补充。”
“其一,对招募之人,家世背景务必严格审查,凡三代之内亲族有作奸犯科、身负劣迹者,一概不予录用,以保其忠诚。”
“其二,既要考校,便不能儿戏。这笔试题目,你可请吏部、翰林院相熟之人代为拟定,务求严谨。”
“其三,东厂职司,多涉刑名勘察。可命人寻访、收集历代刑狱、勘验之书,如宋时那部《洗冤集录》等,加以整理、增补本朝案例,编纂成册,作为日后厂卫人员必修之教材,亦可作为考核范本。”
“其四,”朱翊钧又补充道,“文试之外,武备亦不可缺。于最终录用前,再加一场技勇考校,如科举殿试后之试射一般,可比试骑射、步射、擒拿、格斗等,择其优者,综合录用。”
“另外,东厂名声毕竟有些查,为了选材,有功名者,如举人,秀才等,考察合格之后,可以直接授予其官职。”
“是,皇爷思虑周全,臣一定遵照增补。”
陈矩一一记下,心中对皇帝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皇爷果然考虑周全。”
朱翊钧很看重大明的文人,他很期望东厂能招收一批秀才功名的人。
和后世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的是,明朝的文人并不是什么读书的书呆子,各个手无缚鸡之力。
明朝文官陪葬的玉玦(扳指)也是历代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
武德极其充沛。
明朝的学校是有关于射箭、举重等等课程的,并且还需要接受考核。
每个季度考核一次。
科举不是高考,可不是什么你读过书,会写字就能报名的,哪怕是考童生,报名的时候以就要看此人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成绩。
如果是卫所的学校,那么考核强度还需要再上一层楼,毕竟卫所的人是真的要被征召上战场的。
故而明代的科举再考完之后会进行一次试射,让进士们比试射箭,甚至还有骑射。
这并不是什么传承久远的仪式,而是关乎职位分配的重要考试。
如兵备道、各地县令,兵部的职位等等。
明代文人之所以能压制住武将,并不是因为什么土木堡,因为武勋死完了。
这是纯纯胡扯。
土木堡之后,统帅大军的依旧是武勋居多,一直到了弘治时期保国公朱晖虎父犬子,其被弘治皇帝寄予厚望,令其统帅大军,但他面对蒙古人入寇,竟畏敌如虎,不敢接战,坐视蒙古人抢掠一空而后离去。
嘉靖时期俺答汗大举入寇,率领大军的咸宁侯仇鸾恐惧,竟然异想天开,企图重贿蒙古,使其改道攻他路,不成想,俺答汗真的答应了这个交易,遂攻其他路,并且包围京师,震动明廷。
从弘治到嘉靖,武勋统帅军队丑态百出,多有败绩,世宗遂大举重用文官领军。
明朝的文官领军制度是从嘉靖时期才大规模开始的,之前也有,但只是针对个别能力突出的文官,并没有实行大规模的制度。
说到底,还是因为文人的能力强,这才是文官领军的关键。
而文人之所以敢瞧不起武人,不是什么以文御武的制度,而是论武力,武人不见得能占到什么便宜。
故而文人不觉得武夫有什么了不起的。
而且这些文人作战杀敌可不比什么武人来的差,甚至更为悍勇。
对此,朱翊钧是记忆犹新的,他看过太多的县志史料的记载。
此类案例可谓数不胜数。
如崇明县千户高才被倭寇收买,夜晚放倭寇进城,时县令是唐一岑,他是广西举人出身,半夜被人叫醒才知道倭寇入城,他手提大刀,身先士卒,杀入倭寇人群之中,左右砍杀,连杀十数人之后因寡不敌众,失血过多死亡。
但县令的死并没有让崇明县的乡勇团练崩溃,他们在两位秀才的带领下,以少敌多,杀溃了倭寇,歼敌二百余人。
明末的时候,满清入寇包围各地县城的时候,各地县城抗清的主力大多都来自于征召学校的士子。
这些人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县城内为数不多的铠甲,满清的白甲兵论近战也不是这些秀才的对手。
很多县城之所以能守住,就是靠这些读书人以及乡勇。
但可惜学子数量太少,只能在各地县志记载中见一些对满清的斩首,缴获,终究不能歼灭满清的大部队。
孙传庭的标营里面除了搜罗各地卫所的士兵,还有大批的秀才,童生。
朱翊钧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做董邦政的文人,此君读了一辈子书,到了五十岁才成六合县令。
他一上任就震动了整个江南官场。
时六合紧邻大江,长江之中水匪倭寇频繁出没,董邦政率领十几兵丁巡视长江,遇到了江贼,足有二百余人。
江贼乘五艘大船掩杀过来,气焰嚣张。
董邦政从容镇定,与一名家丁驾一叶扁舟,奋勇而上。
但见“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十余名江匪应弦而倒。
家丁也“且骂且射”,表现十分勇敢。
江寇见势败退,两个人战胜了二百多人的江贼,江南震动。
董邦政一战成名。
有这样的文官,也难怪武人被其屡屡压制。
可这样的文人在大明文官里甚至算不上佼佼者,他只是一个考了辈子试的平庸之辈。
文官的选材质量根本就不是厂卫去城市里找几个市井无赖可比拟的。
朱翊钧看不上宫内的宦官是有原因的,真要斗,这帮人根本斗不过。
文官对宦官可谓是从智力到武力的全方位碾压,差距之大比后世大学生学历之于高中生还要夸张。
在这群人面前,宦官几乎等同于小学生。
这帮人最大的用处还是借着皇帝的权势去抓人,去打人。
与其指望厂卫之中冒出几个金子,不如用文人制文人。
“冯保牵扯出了这么多贪污案子,不可不注意,这一次我可以放过,但等东厂换血,脱胎换骨之后,我倒要看看还有谁敢顶风作案。”
朱翊钧到底还是没有忘记冯保这一次牵扯到的各种疑似贪污贿赂的文官。
一个高效、廉洁的东厂必须要尽快建立起来的。
就在陈矩领命,正欲告退之时,殿外又有小内官匆匆来报:“启禀皇爷,内阁首相张居正宫门外请求觐见。”